《两宋词·岳飞·满江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岳飞·满江红》岳 飞

岳 飞



写 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王希孟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而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②凭栏:靠着栏杆。处:时候。潇潇:风雨急骤貌。③三十:三十来岁。④八千里:转战南北,跋涉数千里。⑤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北宋国都汴京,后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北上,北宋灭亡的史实。⑥长车:古时的兵车、战车。贺兰山:一称阿拉善山,为宁夏和内蒙古的界山,泛指宋金边界。⑦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以通称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⑧匈奴: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攻扰汉朝北方,在汉朝打击下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其后逐渐消失。北匈奴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⑨天阙:宫殿前的楼观,此指代南宋朝廷。

鉴赏 据词中“靖康耻”暗示,本词当创作于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以后。作者又概说“三十功名”,则推断作者创作之时已年满三十,故此词约作于绍兴三年(1133)之后。本词充满忠愤之情,情词慷慨,壮怀激烈,“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千百年来备受读者喜爱,每逢民族危难之时,颇鼓励志士仁人救国救民之心。然而,这首“胆量、意见、文章悉无古今”(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的词,却也受到后人的怀疑,因为这首词不见于宋元之书,在明代中叶开始流传,故怀疑是明人所伪托。尽管有如此多的疑点,然而此等笔力沉雄、情致深切之词,也绝非等闲之辈所可伪造。

本词乃言志抒怀之作。上阕写作者在大雨初歇凭栏望远所引起的早日收复中原故土的紧迫心情,按照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徐徐展开;下阕具体展开抒发作者的忠义之气和慷慨志向。首二句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作者心境情况。登临高楼,凭栏怅望,骤雨将息。雨之“潇潇”使得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压抑,作者凝视雨水滴落,心头郁结而麻木,只有一腔忠愤犹存。时间持续沉默,心情愈加沉重,然而时局如此艰难,前景甚是堪忧,为将者诚何以自处? 因而接来才有“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句。猛然抬头远望,仰天一声长啸,心中悲愤之情悉数喷发而出,情怀如此激烈,热血如此沸腾。国家遭遇未有之变局,值此当下之艰辛,夙夜忧患,何以挽救狂澜?何以通达未来? 回首过去自己努力奋斗的点点滴滴,三十余年的功名(勋业)仿如尘土,毫无建树;矢志转战南北,数千里日夜兼程,从未懈怠。作者回忆自己半生浴血奋战的“抗金”岁月,英雄面对功名的不凡气度与面对历史使命的坚韧志向充溢于字里行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化用古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最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实现抗金复国、重建宋朝使命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下阕承接上阕所表达的忧患心情,抒发作者挥师克复故土、重整河山的壮志豪情。这部分音节短促,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悲愤刚健之气,作者已经走出先前沉重、紧迫、压抑的心境,明确自己的使命和志向。“耻”“雪”“恨”“灭”“破”“缺”“饥餐”“渴饮”一系列意象俱发自肺腑,在山河残破、国家危难之时令人振奋激昂。“长车”“贺兰山”“胡虏”“匈奴”使人联想到汉朝天才将领卫青、霍去病以及唐朝神将李靖的千古功勋。“收拾旧河山”的伟大气概,及其所展现的生命情怀,所成就的时代精神,所彰显的英雄风貌,非庸碌之人可比。

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的这种内在感召力鼓励着岳飞力挽狂澜的抱负,此种使命和志向一直伴随着他短暂却充满荣光的一生。岳飞自靖康元年(1126)23岁时加入抗金运动中,至绍兴四年31岁时率领大军一举克复襄阳六郡,绍兴十年37岁时率领岳家军在郾城(今属河南)之战中大败金军,到39岁被害,始终坚持自己恢复故土的理想与志向,其品质、情怀可歌可泣,令后人景仰。

全词语言激壮豪迈,音调沉郁振奋,有亡国悲伤之情,有千古肝胆之志,以气驭辞,以情怀寓意象,“孤忠耿耿,大义凛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千载之下,让人难忘。(张伟特)

集评 清·况周颐:“两宋词人唯文忠苏公(即苏轼)是清雄二字。清,可及也,雄,不可及也。鄂王(即岳飞)《满江红》词,其为雄并非文忠所及。二公之词皆自性真流出.文忠只是诚于中,形于外;忠武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盖千古一人而已。”(《历代词人考略》卷二四)

链接 收复襄阳六郡的“襄阳大捷”。绍兴三年冬(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金军与自己扶植的刘豫军队联手,击败宋朝镇守襄阳的主力军队之后,遂派大将李成乘势进占襄阳等地,企图策应进攻川陕的金军东下。绍兴四年,南宋王朝为了打破金军企图,派岳飞率军三万余人,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北上收复六郡。并令韩世忠、刘光世自两淮出兵策应,钳制李成。在岳飞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宋军先后收复了襄阳(今属湖北)、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属湖北)、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今河南信阳)等六郡,岳飞所领导的此战是南宋朝廷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宋军收复了大片失地,为以后岳飞进军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金 灭 北 宋 之战——“靖康之变”。金太宗天会三年(即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在灭辽之后,即着手准备攻宋。为迷惑宋王朝,金不断派遣使臣至宋,佯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备。就在十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发动了对宋的战争,经过两年多的战争,至金太宗天会四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二十五,金军攻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次年(金太宗天会五年)四月,金军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满江红



岳 飞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11),骑黄鹤(12)



石城图(局部) 【清】 陈卓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武昌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说古时有仙人乘黄鹤于此歇息,故名黄鹤楼。古楼雄伟壮丽,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曾屡毁屡建,最后一次焚毁于1884年,1985年在蛇山西端重建。②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此处泛指城市。③万岁山:亦称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开始在国都汴京东北积土为假山,筑堂馆池亭,聚四方花竹奇石,供其娱乐。珠翠:珍珠和翡翠,妇女佩带的首饰,此指代宫女。④蓬壶殿:位于万岁山宫殿中。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此处泛指歌舞。⑤郊畿(jī):京城郊外王畿之地,此指汴京周围地区。风尘:比喻战乱。⑥膏锋锷(è):成为涂抹刀锋剑刃的油脂,意指士兵浴血奋战死伤于敌人刀剑之下。⑦沟壑(hè):山沟、坑。⑧寥(liáo)落:稀少。⑨请缨(yīng):请求杀敌报国。据《汉书·终军传》载,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欲说服南越王归顺。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索。⑩河洛:黄河与洛河,此指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11)汉阳游:指登临黄鹤楼。(12)骑黄鹤:指仿效神仙乘黄鹤远遁。

鉴赏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刘豫派大将李成联合金军攻破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及信阳军。绍兴四年,岳飞上奏说襄阳等六郡是恢复中原基本,应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因而宋高宗任命岳飞领兵出征,始有岳家军第一次北伐。岳飞渡长江时对部下说:“飞不擒贼,不涉此江。”三月内,指挥若定的岳飞率领岳家军(总兵力约三万多人)迅速克复襄阳六郡,上奏宋高宗乘胜“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不被宋高宗采纳,宋高宗要求岳飞只准收复襄阳六郡,然后班师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被授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次年进封武昌郡开国侯)。本词作于绍兴四年岳飞驻节鄂州登临黄鹤楼时。岳飞登上黄鹤楼,遥望中原,想当年繁华,对比而今战乱风尘,感叹生民疾苦,抒发自己渴望早日克复中原(“清河洛”),功成再游黄鹤楼的情怀。

上阕分三层展开。首句“遥望中原”,与词题“登黄鹤楼有感”相呼应,点出了作者所在空间位置。作者此时刚刚收复襄阳六郡,此战极大扭转了宋朝南渡立国八年以来的不利形势,重新让宋国军民看到了希望,故而作者驻节鄂州,不免意气风发,在此临三江而带五湖、交通四方的枢纽重镇登临黄鹤楼,遥望中原大地,审度天下局势,追思古往,开启未来。视线中的中原,只有“荒烟”与“城廓”,这两个意象烘托出战乱中兵荒马乱的情景,故土河山就在眼前,可到达她的距离却如此遥远。上阕后两层是今昔对比:“想当年”汴京繁华,“到而今”满目疮痍。用语平淡,构象简单,内中饱含难以压抑的悲愤之情。汴京繁华,花柳掩映,楼阁连绵,勾勒出一幅汴京风景图。其中,“遮”与“护”字凝神简洁,传达出京城生活的宁静祥和、自在优游、承平安定。万岁山前的珠翠、蓬壶殿里的笙歌,则蕴涵了对朝廷歌舞升平、毫无忧患意识的不满与抱怨。到如今,京城地区“铁骑满”“风尘恶”。“靖康之变”后,在宋高宗赵构即位重建宋朝的最初两年里,岳飞曾随时任东京开封府留守的北宋名将宗泽防守京城开封。宗泽逝世后,副手杜充继任,于建炎三年(1129)放弃开封,岳飞曾苦劝不行,被迫随大部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岳飞离开京城,到绍兴四年第一次北伐驻节鄂州,中间大概五年时间。因而作者对京城的种种繁华记忆犹新,而对沦陷敌手的现况则只能概而言之,山河飘摇,时光流逝,其中唏嘘感叹,不禁涌上心头。

从上阕到下阕,先抑后扬,抒写从今昔比照之痛苦到统军克复中原、匡扶宋室的心愿。“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堪称描写兵灾的经典句子,其音节短促,铿锵有力,虽平白如话却情致真切,质朴又深刻,充分体现了一位战乱中的将军扫视战场和路过荒芜村庄时的直观感受:士兵何在? 伤亡于刀锋剑刃之下;民众何在? 被扔弃于沟壑之中。岳飞率领岳家军,路过州县,穿过村舍,看到江山景物依旧,而村庄却人烟寥落,如此种种情景无疑是对一位将军的最大鞭笞与刺激。接下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抱负:“提锐旅”“清河洛”,请缨北伐,渡过黄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从中可以隐约读出岳飞夙兴夜寐,严明治军,身先士卒的北伐生涯。绍兴十年,时年37岁的岳飞率岳家军(此时总兵力约十万)北伐中原,取得郾城(今属河南)之战的极大胜利,进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直指金军大本营——开封,却被宋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历史总是不遂人愿,岳飞原本希望自己大功告成可以重游黄鹤楼,解甲归隐后仿效神仙故事,驾乘黄鹤离去,又哪里知道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生志向却不见容于历史进程中的纷繁复杂。

《宋史·岳飞传》评价将军说:“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岳飞文武全才,终其一生,鞠躬尽瘁,始终不忘恢复中原,其词风清雄,情感深切,用心良苦,展现出远迈群雄、超拔往古的风骨和气魄。(张伟特)

链接 郾城、颖昌之战。郾城、颍昌之战是岳飞指挥的又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在平原地区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步骑交战。由于岳飞能适时掌握对方的作战企图,针对金军骑兵多而强的特点,发挥己方士气旺盛、军队训练有素的长处,巧妙使用兵力,所以能屡战屡胜,取得一系列的胜利,重创金军主力。南宋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在顺昌之战后,金军都元帅完颜宗弼率部退回开封,岳飞则利用这样的机会乘胜追击,同时联络河北、河东地区的义军,向中原地区发动反攻。从六月底到七月初,岳家军一路长驱直入,连续攻克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南)、郾城(今属河南)、临颍(今属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郑州、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切断了金军东、西两路军队的相互联系。郾城一战之后,金军统帅完颜宗弼为了扭转其不利处境,遂与岳家军在颍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岳飞派张宪、岳云、杨再兴等大将,与金军的步骑展开激战,最终,宋军歼灭金军统军使以下将士五千余人,俘获两千余人,缴获马匹三千多,完颜宗弼被迫率余部败退开封,不敢再战。就在金军屡遭挫败,其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动摇之际,岳飞建议乘势夺回开封,收复中原,但南宋朝廷坚持主张与金国议和,下诏“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回师。岳飞被迫于七月二十一日撤军,宋军所收复的州县得而复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