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刘辰翁·沁园春》刘辰翁
刘辰翁
送 春
春汝归欤①,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厄塞②,龙沙渺莽③,东连吴会④,西至秦川⑤。芳草迷津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⑦。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⑧。看兔葵燕麦⑨,华清宫里,蜂黄蝶粉⑩,凝碧池边(11)。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12)。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13)。
注释 ①欤(yú):语气词,表示疑问。②雁门:山名,在今山西北部。山势险阻,上有关,名雁门关。厄塞:阻塞,梗塞不通。③龙沙:白龙堆沙漠。④吴会(kuài):六朝时吴郡和会稽郡合称吴会,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⑤秦川:地名,指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的渭水流域。⑥芳草迷津:化用秦观《踏莎行》:“雾湿楼台,月迷津渡。”辛弃疾《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⑦蓬壶: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⑧白毡(zhān):白色的毡毯。化用唐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的诗意。⑨兔葵燕麦: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⑩蜂黄蝶粉:周邦彦《满江红》:“蝶粉蜂黄都褪了。”原指唐人宫妆,此处指春花零落,只有蜂蝶留下的痕迹。(11)凝碧池:唐禁苑中池名。华清宫、凝碧池均借指宋朝宫殿。(12)七宝鞭:形容用多种珍宝装饰的马鞭。(13)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鉴赏 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临安沦陷,宋恭帝并三宫北迁,南宋基本灭亡。从此对于春天,刘辰翁生出别样的情愁。触目之处,他觉得“满湖山、犹是春愁”(《唐多令》),每到春日,他便陷入追忆,写下大量送春的作品,《沁园春·送春》即是其中一首。
“春汝归欤”,以疑问的口气进入词作,起笔便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词人赋予春天人的特色,于是对话得以展开:“春天你要回去了么?”作者对春天即将归去的难以置信、依依不舍都在这个问句中传达了出来。接下来词人为了挽留春天,陈述以下几点理由:一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这表面上是说自然界的风雨烟尘、气候恶劣,实际上“风雨”暗指着局势的动荡,而“烟尘”与唐高適在《燕歌行》中的首句吻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联系当时的时事,这八字所隐含的是蒙古大军入侵南宋时的战事频繁、局势昏暗。二是“况雁门厄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词人连用四个地名短语,囊括从西北到东南的山河,形成连贯而下的气势。以“况”字领起,以“厄塞”“渺莽”来为一片江山蒙上险恶苍莽的外衣,暗指国土已为蒙军所践踏、占领,春归无路可去。自“芳草迷津”,词意转为舒缓,词人用美丽的词语描述江南的风光,也表达了挽留春天的第三个理由:那生长着青青绿草的渡口,飞舞着漫天花絮的大道,江南风光如此旖旎,蓬壶仙境般的日子,少说也可有一百年。曾经唐白居易的疑问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望江南》),而今刘辰翁把这疑问指向了春天:“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上阕既是对春天提出的疑问和劝说,下阕便是春天对这疑问的回答:“江南正是堪怜。”这一句上承“江南好”而来,肯定了对江南的喜爱。“但”字领起转折,“满眼杨花化白毡”,与上阕“飞花拥道”相呼应,杨花飞舞,是春末的象征。“看”字以下,语意急促,对比强烈。“华清宫”“凝碧池”代指宋室宫殿,宫殿原应是歌舞升平、繁华欣乐的所在,而如今却只有“兔葵燕麦”“蜂黄蝶粉”。池台荒废,人已不在,唯有野地中长着葵菜和野麦,春花零落,只有蜂蝶留下的痕迹。临安城门为元军攻破,南宋皇室被掳北上,亡国之悲,此情此景,让春风怎忍停留?
于是所有的悲情凝聚到此刻,词人迸发出悲恸的呼喊:“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对于自己,是家园沦陷,无家可归;对于春天,上阕的留春转化成此刻的清醒,国家残破,春也无处可归。“中路徘徊七宝鞭”,这是“我”与“君”分别时的留恋和不舍,也是“我”与“君”同为这患难时代里饱受国破家亡痛苦的惺惺相惜。于是歇拍更转沉痛:“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这告别声中含着无限的感伤和难舍,仿佛眼泪也难以承受这份伤痛,因为他送走的并不仅仅是春天,更是遭到灭顶之灾的南宋王朝。在告别春天的这一刻,作者告别了他的故国,他正值壮年岁月,却从此沦为一个异族统治下的遗民。
这是“送春苦调刘须溪”(清厉鹗《论诗绝句》)的代表作品,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辛弃疾词风对他的影响。此词首句“春汝归欤”的句式明显受到辛弃疾《沁园春》的首句“杯汝来前”的影响,而采用对答的方式、以文为词的手法也与辛词异曲同工,更不用说在词风雄浑这一点上两人的接近了。但是辛词《沁园春》中戏谑诙谐的气氛在此词中被沉郁悲愤的伤痛取代,情辞跌宕更取代了直接抒情。清况周颐谓:“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蕙风词话》卷二)这的确是知人之言。(黄阿莎)
集评 俞平伯:“虽无路可归,然不得不去,亦惟有一声珍重,两地潸然而已。语意极悲。”(《唐宋词选释》)
桃源问津图(局部)【明】文徵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