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山居即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①。更何处、一双鶒②,故来争浴③。细读离骚还痛饮④,饱看修竹何妨肉⑤。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⑥。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⑦,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⑧。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⑨。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松溪论画图【明】仇英 吉林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泓(hóng):水深而广。②鶒(xīchì):一种形似鸳鸯的水鸟,好并游。③故来争浴:指水鸟在水中嬉戏。杜甫《春水》诗:“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④“细读”句:《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⑤“饱看”句:看竹与食肉不相妨碍。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⑥斛(hú):古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⑦永:长。⑧“看云”二句:形容麦田如连天黄云,蚕茧似堆山白雪。王安石诗:“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⑨“若要”二句:白居易诗:“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或三年,其时辛弃疾闲居上饶瓢泉。这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词,其特色不在清旷而在满眼生机盎然的景物和丰富可感的生活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清寒的隐逸而是自足的生活。
词题为“山居即事”,从内容看前半部分写的是清雅的山中居士,后半部分写的是淳朴的乡间野老。退隐山野的词人实为此两种身份的结合,既脱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又浸润了乡间地头的朴实气息。上片的轻鸥、离骚、修竹、飞泉全是文人喜闻乐见的清雅事物,它们共同勾画出山间的幽静,尽管作者是从动态角度来把握这些景物的。轻鸥点水,扰动一池澄绿,以动破静,而鶒的出现带来了更大的扰动,它们双双前来,在水中争浴相喧。词人化用了杜甫《春水》诗中的意境,让争浴的水鸟惊扰一泓春水,惊醒山中幽独居士的清梦,却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山中动态十足的除了水鸟,还有飞流直下的泉水,溅起的水滴如大珠小珠滚落玉盘,终日不绝,以明珠喻溅起的水滴本已屡见不鲜,但作者轻轻点化,说飞泉每天供应着千斛的明珠,新意便出。上片描绘的画面以水为中心,以水写山,鸟之喧衬水之静,白鸥绿水,相映成趣。
人的行为穿插在景物之间,山中居士本身便成为了山居图景中的一笔,与周边景色融合在一起。词人把王孝伯所谓的细读离骚痛饮酒的名士风流带到了山中,虽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绿筠轩》),但食肉赏竹大可并行不悖,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潇洒不羁的山中名士的意态活画了出来。下片的中间部分同样有两句插入语,作者把知足的人生哲学插入到田园景色之中,虚实交替,生活实景与人生态度互相映证。白居易说:“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稼轩在此基础上作了生发:要说满足今天就可以知足了,若认为今时今日拥有的这一切还不能惬人心意,那么一生都不会有真正满足的时候。两句话像是一个绕口令,其中哲理耐人寻味。
下片走出清幽的山景,写田园的劳动与收获,景物与人情,色彩感、画面感更胜上片。过片四个三字句,前两句忙碌,后两句悠闲。“云连麦陇,雪堆蚕簇”一组工整的对仗包含着劳动和收获带来的充实、喜悦:麦田如连天黄云,蚕茧似堆山白雪,辛勤劳动的成果堆叠成最美的景致,这是无须修饰的坦荡荡的美,是乡间独有之乐。不管山中之美还是田间之美,它们的共同点是自然。如果说上片是清水芙蓉,那么下片就是山野春花,纯朴中散发出抵挡不住的生机。田间地头不仅景色美,人情也美,野老相互扶持着来到果园,只见枝头枇杷正熟,黄澄澄、沉甸甸,满眼欣欣向荣。在山中享受幽居的清趣,到田间感受劳动的乐趣,风调雨顺,人情和美,夫复何求! (刘珺珺)
集评 明·卓人月:“无处着一分缘饰,是山居真色。”(《古今词统》卷一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