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洪迈·踏莎行》洪 迈
洪 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①。宝筝拈得雁难寻②,篆香消尽山空冷③。钗凤斜欹,鬓蝉不整④。残红立褪慵看镜⑤。杜鹃啼月一声声⑥,等闲又是三春尽⑦。
注释 ①帘钩:卷帘所用的钩子。②雁:古筝弦下之托柱,似雁行排列,称“雁柱”。可移动以调音。③篆(zhuàn)香:盘香,以榆皮粉作糊加香料所制成的盘旋状线香。山:此处指画屏中的山。④钗凤:即凤钗,妇女的首饰,钗头作凤形。斜欹(qī):倾斜、歪斜。鬓(bìn)蝉:即蝉鬓,古代的一种发式,面颊两旁近耳处的头发薄如蝉翼。⑤残红:此处指红烛残尽。慵:懒散。⑥杜鹃:也称子规、啼鹃、蜀鸟、蜀鹃、杜宇。相传古蜀王杜宇(号望帝)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⑦三春:孟春、仲春、季春,或称早春、中春、晚春。
雍正妃行乐图(之一) 【清】佚名 私人藏
鉴赏 本词写的是怨妇怀人。上阕通过写闺阁内外景象突出女主人公难以倾诉的相思之苦,下阕写女主人公为年复一年的相思所伤的憔悴形貌。
上阕分三个层次。首二句写外景,庭院寂落与池塘无声,衬托出女主人公心境的寂寞与凄凉。结合下阕末句所言“三春尽”可知,此时正值春天,因而首句“院落”与“池塘”都暗地里关联着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意象。春天“院落”本当有百草苍翠、百花盛开的气象;本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自古芳草抒离别,从来夕阳是晚景,因而池塘春草容易引发愁思。首二句暗藏离别之意,却无离别之辞,颇寄托作者深意。上阕第二层乃是写闺房内景。“帘钩”本来的功用是卷起帘子,可它却将一树梨花的影子钩卷过来。思念成疾的女主人公晃眼看去,梨花的影子仿佛在帘上荡漾形成了清影,如此便烘托出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的恍惚神态。“卷上”一词化静景为动景,极富神采。上阕第三层通过写弹筝失调与篆香燃尽来侧面表达女主人公难以排遣和倾诉的相思之苦。女主人公弹筝以抒情怀,激烈而恨切,终究心伤重重而无法调节好“雁柱”,因而无调可供遣怀,积压的心声沉重又深切,真是此恨无人共说。篆香残尽,时间在忧伤中不知不觉地流逝,画屏中的山也变得空冷起来。然而,失调者并非筝而是人,空冷者也并非山而其实是女主人公自己。
下阕承接上阕对环境和心境的铺排,具体展开对女主人公憔悴容颜的描写。“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抓住钗凤与鬓蝉两个小环节塑造女主人公“慵”的精神状态,其写作手法似乎有南唐李煜《应天长》中“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的影子。其中蝉鬓的意象在前人诗词中多与愁怨丛结的情感状态联系在一起,如“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唐岑参《骊姬墓下作》),“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唐温庭筠《菩萨蛮》),“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唐温庭筠《河渎神》)。据东晋崔豹《古今注》记载,魏文帝的宫人莫琼树制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故名蝉鬓。蝉鬓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盛唐时颇流行,其形状是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得极其扩张,形成薄薄一层,薄如蝉翼,黑而光润。凤钗横斜,蝉鬓不整,并非是女主人公于镜中所见自己的憔悴镜景,而其实是她自己的憔悴心境。下阕末二句用“杜鹃啼月”的意象甚为深妙,杜鹃鸟暮春至初夏,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其啼声悲切、凄厉,一声声若“不如归去”,再加上月光清冷,其声音凄怆,其情其景,人何以堪? “三春尽”,又一年,相思之苦更待何时是尽头。末二句融情于景,拓开想去,使得意韵绵长而富于回味。
本词最具特色之处乃是用贴切、寓意极深的意象铺垫主题,通篇不着一字而点明怀思远人的离愁别绪,风格总体上颇近于唐末五代时的花间词派。(张伟特)
链接 宋代女子的发式与花冠。宋代女子的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姿容美追求的重点,也最能表现出中国古代女性装束在宋代的变化。花冠,在唐代及五代时期的女性装扮中已出现,而且日渐危巧,宋代的花冠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之上,花样繁多,无奇不有。较为简单的就将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而比较复杂的,则有飞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的样式。宋代女性最为繁富奢华的发式与花冠当首推宫中后妃、公主的凤冠,她们所使用的发饰多用金翠珠玉制作而成,花样迭出,名目繁多,甚至还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比较著名的有“王母队”,用掐丝法表现一群仙女随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除此之外,宋代士大夫女眷饰发的用具还有:(1)等肩冠:后面附有两个翘膀,下垂肩际的帽子。(2)盖头:士大夫女眷出门时以巾蒙首的巾布,又称“幂首巾”,南宋时期尤为盛行,因是朱熹所提倡,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文公兜”。(3)婚礼场合使用的“销金盖头”。
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洪迈《容斋随笔》。该书凡五集七十四卷,其中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均有自序,五笔未就而卒,故仅十卷。全书前后撰写近四十年。作者博览群籍,于经史百家、医卜星算,无不深究。凡意有所得,随手札记,故此书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其中对宋以前历史、政治、经济、词章、典故等考证精审,对宋代典章制度记述尤详,颇具参考价值。对人物与事件间加评论,自成一说,所记见闻亦多裨掌故,足资参证。
此书颇得后人推重,誉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初刻于南宋,元、明均有刊本,已有脱佚。今有《四部丛刊续编》《笔记小说大观》等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点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