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咏史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因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咏史诗》是班固在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被洛阳令种兢逮捕下狱时所写。永元元年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随大将军窦宪攻匈奴,有功。窦宪是窦太后的外戚,因擅权并有阴谋获罪后自杀,班固因受牵连免官。班固本人并无劣迹,但他不教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与洛阳令种兢有隙,种兢趁此机会逮捕班固,并在狱中施加折磨,当年班固即死于狱中。这首《咏史诗》借歌咏“缇萦救父”的历史故事来寄托诗人内心的痛苦,抒发对现实的感慨。

诗大意是说:三王以后,德行越来越薄,后来竟用起肉刑来了。“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他们都是儒家宣传的至圣仁君。底下叙述汉文帝时一件有名的案例:西汉文帝时,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有一位医学家,复姓淳于名意,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太仓”是中央政府积谷之仓,主管太仓之长官叫“太仓令”。《史记·孝文本纪》: “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会逮,骂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意也!’其少女缇( ti )萦自伤泣,乃随父至长安上书,奏上,天子悲怜其意,乃下诏除肉刑。”班固叙述这个历史故事是为了对比说明自己眼下的处境:班固有好几个男孩,由于“不遵法度”,导致班固入狱,没有一个能象缇萦那样为自己昭雪! “百男何愦愦(kui)”, “愦愦”是糊涂昏庸的意思。

钠嵘在《诗品》中评论这首诗说: “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这是一针见血的评论。《咏史》写仓公被逮获救这个历史故事,是借古喻今,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这是一看就知道的,显然“老于掌故”并不仅仅是指这一点而言。诗中“思古歌《鸡鸣》”是双关语,引用了一个典故。《诗经·鸡鸣》: “鸡既鸣矣,朝至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班固引用《鸡鸣》诗说明淳于意获罪之原因在于“苍蝇之变黑白”,暗喻自己获罪下狱亦是如此。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亦用了一个典故。《经·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淳于意被逮下狱同班固被逮下狱,当然都是“忧心钦钦”。这是“忧心摧折裂”的第一层意思。 “晨风”典故中又含有“忘我实多”之意。班固在位时,有权势的熟人、友人当然不少,但如今一旦免官,变成阶下囚,竟无人救援,班固不免为“忘我实多”的冷酷现实而伤心泣下,这是“忧心摧折裂”的第二个内容。

引用典故,其实是历史故事或名言的一种对比和隐喻,符合形象思维的原则。在这首诗里,班固巧妙而贴切地运用典故,细微而曲折地写出了自己满腔悲愤和深深的痛苦。

另外,这首《咏史诗》的语言质朴晓畅、不假雕琢。有些地方暗含双关,有言外之意。如“百男何愦愦”,明里是指责自己的儿子,但也暗责朝中百官昏愦、置身事外。他们应该是比缇萦更有力量、更有条件来救援自己的,但他们远不如舍己救父的缇萦!人情冷暖,夫复何言。 “三王德弥薄”显然也含有对当今现实不满之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