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为人,胸怀坦荡,敢想敢做,严肃认真又富于幽默和趣。4岁知让梨,16岁与哥哥争着替人顶罪。刚刚踏入仕途,便敢弹劾炙手可热的宦官亲属。董卓专权,他也当朝顶撞,结果被派去边远而混乱的北海任职。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要大饮醇酒,才上马出阵。当时袁绍与曹操争霸,谋士左丞祖劝孔融有所结纳,他认为袁、曹都是图谋汉室的奸臣,便把左丞祖也杀了。建安以后,曹操掌权,他更是经常冷嘲热讽。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私纳了袁绍的儿媳,孔融写信给曹操说: “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曹操问典出何处, 孔融说“以今观之,想当然耳。”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又百般戏弄,说天垂酒星,地列酒泉,人著旨酒之德,颇多侮慢之辞。御史大夫郗虑乘机进谗,曹操一面以莫须有的罪名,一面又假惺惺地劝孔融与郗虑和解。过了些时,曹操又让孔融复居闲职。孔融自我解嘲地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表示反抗。不久,曹操暗唆郗虑使人诬告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于是曹操以此定罪,把孔融及其妻小全杀了。这首诗便是孔融被杀前的绝笔。
孔融写诗之时,他对自己的结局已完全估计到了。难得的是:他如此冷静、如此严肃、如此坚定又如此坦荡。他没有因为在劫难逃而乱了方寸,相反,他首先冷静而严肃地反思,总结一生为人做事的经验教训,提炼成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式格言: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由于资料缺乏,孔融被杀的详细过程,已不得而知。但纵观他一生行径,被杀的原因之一, 或许就是“言多”吧。上文提到的“武王以妲己赐周公”之嘲, “人著旨酒之德”之谑,似乎都可不必的。至少可以不用这种揶揄方式。如果听话人宽宏大量,倒也可能一笑了之,不幸的是,却遇上了器量偏狭的曹操!《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这里说明孔融有不畏权势的反抗精神,但仅仅因“发辞偏宕”便招徕杀身之祸实在不值得。客观地分析:孔融在“发辞偏宕”之时,有敢于斗争这一面,也有逞才使气这一面。直到临终之前,才痛苦地认识到“言多令事败”。这认识对自己说来,确实晚了,但可以把这点教训留给后人。可以说,他用生命写下了这首诗,用生命向后人提出警告: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临终之前还想到垂训来者,多么善良的孔融啊!
但是,揭出“言多令事败”的教训,并不意味着对强权屈服和退缩。他摆脱了即将来临的死亡的干扰,把视野转向广阔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生,他在苦苦地思索,在寻找某种答案。长江、汉水、天窗、冥室,上穷碧落下黄泉,所有这些都曾经是他思索、寻找途程中的暂驻点。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这思索流程传达出深沉而冷峻的心态。
终于,他找到了,找到了自己被害的真正原因,找到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症结。孔融用凝炼的笔触把官场的黑暗归结为四个方面,以此对统治者加之于他的迫害表示严正的抗议。他指出:小人弄权,奸邪得势,光明正大的人却遭到迫害,这如同重重迭迭的乌云把光辉的太阳遮住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言。它不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而且也揭示了历代官场一种普遍的弊端。此其一;其二,他愤怒地斥责那些谗谄小人,也提醒当权者注意:花言巧语绝不是忠实之言,恰如繁花满树不会结出果实一样。这是他从另一角度揭露统治者对他的迫害;其三,他坚持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不应该只受一种固定观念的束缚。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十分新颖的。他从朴素的认识出发,大胆地向统治阶级要求独立思考!最后,他用“三人成市虎”作比喻,指出谎言杀人的险恶。以上两两成对的八句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外柔内刚、外舒内烈的调子,控诉了陷罪暴行,捍卫了自身的尊严。自然,孔融也一定想到,不管他怎样义正辞严, 构害者决不会收回成命。所以,诗的末尾孔融泰然表示: “生存多所虑, 长寝万事毕”,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坦荡!一个人在死亡之前,惊惶失措,适足见其渺小;只喊几句空洞的大话,则未必由衷;至于用出卖人格以求苟活,不过证明他是一只动物。由《临终诗》提供的孔融的人生态度,引人长久地思考。它充实了孔融的人格力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