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荆山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 再使《艳歌》伤。
刘宋明帝末年(472年),建平王刘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以僚属身份随同前往。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荆州时所作。当时,后废帝“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梁书·江淹传》)。诗人已预感到政治危机即将来临,内心充满忧惧悲伤的感情。诗中所写正是诗人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因此,这并不是一首普通的游宴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荆山,是荆州南面的一座大山。诗的前半部分写远眺荆山时所见到的山川形势和近郊的秋色。首句先点明诗人到荆州的缘由,乃是“奉义”。奉义,犹“慕义”。刘景素是文帝的孙子,以礼贤下士闻名于当时。据《宋书·刘景素传》载: “景素好文章书籍,招集才义之士,倾身礼法,以收名誉。由是朝野翕然,莫不属意焉。”当时的贤俊之士纷纷归附景素,江淹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给刘景素的信中说: “窃慕大王之义,为门下之宾。”(《梁书·江淹传》)可见他对景素是寄以厚望的。由于仰慕景素的为人,而随其到荆州,是希望能借此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为下面写景抒情打下了思想基础。接着描绘遥望荆山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先将镜头推向远处,用粗线条勾勒出荆山的形势。 “始知楚塞长”一句是总写。 “始知”二字,给人一种猛然领悟的感觉,说明荆山的险峻和绵长是那样令人吃惊,出乎意料。 “楚塞”指荆山,因为它是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下面就具体写荆山的广袤与气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这是画面的大背景:雄伟险峻的荆山,南绕桐柏山,西出鲁阳关,蜿蜒起伏,绵亘数百里。这是何等宏伟的气势!它正象一座巨大的屏障,护卫着刘宋王朝的安全。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实桐柏山和鲁阳关离荆州都十分遥远,在荆州不可能看到这两地。在这里,诗人是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可以从黄河的源头直看到东海。诗人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荆山的广袤与绵长,更重要的是含蓄地提醒刘景素,作为一个屏护王朝安全的藩王,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然后诗人又把镜头拉回到近郊,用峻冷的色调,描绘了近郊萧瑟凄凉的秋色。 “无留影”,是说郊外树叶落尽,荒草枯萎,原野空旷,毫无遮拦。与下面的“秋日”句相互映衬,极写秋景的萧条与清寒。这是静景,有力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下面写动景,是为了突出环境的险恶及诗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悲风”句写秋风的猛烈。 “桡”字十分生动,使人可以想见密林中树木参差俯仰之状,这是诗人之所处。而“云霞”句则是写河水猛涨给人的感觉。在秋天里,河流涨水的现象是极少见的,因而更加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凛然生畏的感觉。 “肃”字极为精当,不只写出了河水的凛寒,而且还能使人产生一种惊警的感觉,从而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这二句表面上是写诗人所见所感的实景,实际上是象征着政治风云的变幻。 “风”字前面加一个“悲”字,固然是说萧瑟凄凉的秋景,易于使人产生悲感,但更重要的是预示着政治变故的出现。这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曹植的诗句“高树多悲风”(《野田黄雀行》)、 “江介多悲风”(《杂诗》其五)、 “高台多悲风”(《杂诗》其一)等。而秋日里“肃川涨”,就更明显地暗示着突发事件的来临。在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以精巧的构思,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觉和感觉结合,描绘出一幅意蕴深厚的画面。面对这幅画面,怎能不令诗人忧惧悲伤、令世人惊觉不安呢?
诗的后半部分抒写忧伤的情绪。 “岁晏”一句,似乎问得很突然。其实不然,只要仔细咀嚼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虽然这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悲感,但外界的景物毕竟只是一个触发点,如果内心没有伤心之事在,诗人也决不会悲不自胜,以至“零泪沾衣裳”的。那么诗人悲伤的事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联系诗人的思想和经历来看了。前面已说过,诗人是“慕义”到荆州的,也可以说景素对他有知遇之恩,因而对景素的不轨举动,不能不从内心感到忧虑。他虽然极力劝谏,但忠言逆耳。因此,陷入了劝谏无效,欲罢不能的极度矛盾之中。“君如何”这一问的潜台词极为丰富,既包含着对景素的处境的忧虑和期望,又包含着劝谏无效的苦闷,同时还包含着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这千言万语都包含在这会心的叩问之中了。下面二句是写酒宴上沉闷悲伤的气氛。 “柱”字的前面加一个“玉”字,是形容瑟的精美,当然也是诗人高洁品格的象征,这正象唐诗中所说“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玉柱”,指瑟,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以偏概全的手法。“空掩露”,当是宴会上瑟一直停放未用,白白地掩上一层露水,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劝谏无效的悲哀心情。 “樽”字的前面冠以“金”字,是形容酒器的华贵,同样也是诗人高贵人格的象征。深秋夜寒,杯中之酒自然带着霜意的清冷,这也正是诗人凄凉心境的写照。最后二句是对这种忧伤情绪的进一步渲染和强化。《苦寒》、《艳歌》,是乐府曲名,都是一种忧伤的曲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瑟奏起来了,可是演奏的却又是忧伤的曲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悲上加忧了,更令人忧伤不已。
刘熙载说江淹“诗之多情而人之不济”(《艺概·诗概》),并非妄论。这首诗就是一首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佳作。全诗始终以忧惧悲伤的情绪为基调,进行写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突出了深秋景色的凄凉与狂乱。虽然句句是写景,但却处处都含“情”。这是因为画面中的景物,已不是原来的景物,而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都渗透着诗人忧惧悲伤的感情,因而达到了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后半部分是抒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倾吐心中的忧伤感情,而是借助眼前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因而显得真实而富于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