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昔昔盐》,乐府题名。南宋洪迈列举《疏勒盐》、《归国盐》等七例及唐诗“更奏新声《刮骨盐》”等,证明“歌诗谓之‘盐’者,如吟、行、曲、引之类”(《容斋续笔》第七)。明代杨慎又进一步指出: “梁乐府《夜夜曲》,或名《昔昔盐》, ‘昔’即‘夜’也。 《列子》: ‘昔昔梦为君。’ ‘盐’亦曲之别名。”( 《升庵诗话》卷六)。
薛道衡的《昔昔盐》写闺中怀远之情,这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封建社会中,男子一旦征戍边关,或他乡仕宦;作为男子附庸的妇女,独处深闺,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上,就都失去了支柱,其绵长、专注之思,是历代诗人歌咏的对象。而隋初,大乱初定,四境未安,战事频起,征徭苛重。征人厌战怀归,思妇伤离念远更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昔昔盐》一诗,即透过思妇的闺情,侧面反映了乱世中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对幸福的希求。
诗的开头交待节候:正是丝柳依依,芳草萋萋的春天。 “柳”,《三辅黄图》六《桥》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以后,常以“柳”作为伤离的象征。如隋初无名氏《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草”, 《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据此以“春草”作为怀人的成典。不管是依依细柳还是缠绵的芳草,都足以勾起伤离念远的脉脉情思。这心情,又如荷池之春水泛溢,花径之飞红缭乱。四句话,二十个字,似比似兴,亦景亦情,直渲染得天地间春意盎然,别情无限。
以下四句交待其人、其事。其人: “采桑秦氏女, 织锦窦家妻。”汉乐府《陌上桑》曾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渲染采桑女秦罗敷惊人的艳丽。《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这里借用秦女、窦妻的成典,既写思妇兼有罗敷之貌和苏氏之才,又突出了她们坚贞、执着的爱情。其事,则正面述说:塞外游子,抱恨关山,空闺思妇,可怜风月,承上启下,点明题旨。
“恒敛”以下,一气铺写怀远之思。 “敛笑”、 “长啼”直叙其愁怨之容; “镜隐”、 “帷低”通过空间的深、隐,间接表现其自我封闭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 《诗经·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丈夫不在,思妇无心梳洗,镜背的龙纹也随着镜子一起被掩盖在镜袱之下。镇日里,凤帷低垂,正所谓“珠帘不卷,人在深深处”。在这与现实隔绝的深而隐的空间,思妇得以退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任神驰于对亲人的缅怀之中;这里有对过去共同生活的幸福回忆,有对征人现实命运的焦虑的揣想,有对未来重聚的渴望。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思妇魂飞魄越,亦同于夜鹊的彷徨不定, 忽喜忽悲,忽忧忽惧;倦极而寝,又不得入眠, “卧后清宵细细长”,漫漫长夜何时是个尽头,这种充塞她整个生命的相思之情摧毁了她对生活的兴趣,闺房不整,以至尘暗绮窗,但悬蛛网;梁空巢燕, 自落芹泥。据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载,隋炀帝能文,不喜欢当时有人超过他: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 “更能作‘空梁落燕泥’语否?”这个传说虽未必可靠,但其艺术价值,亦由此可知。诗人择取了静中之动——蛛丝的飘悬、燕泥的洒落来渲染思妇的孤寂。而自然界的纷纷扰扰——蜘蛛结网、春燕营巢又反衬出思妇由怨而怠的懒于人事的心理状态。 “暗牖”、 “空梁”,更暗示着思妇暗淡、空虚的心情。清人沈德潜说:“‘暗牖’一句,从张景阳‘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化出,而其发原,则在‘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诗经·豳风·东山》),但后人愈巧耳。”(《古诗源》)和前人诗句相比,它好就好在不仅写出了荒寂之境,其形容词“暗”、“空”,动词“悬”、 “落”无不兼有将思妇内心活动具体化的作用。
诗末直接和亲人对语。 “前年”、 “今岁”,极写分别时间的久长;代北、辽西极写行踪不定,愈行愈远。情切处,呼问征人:你怎能爱惜马儿,不快些骑马回家!东汉苏伯玉妻《盘中诗》有“何惜马蹄数不归”的句子,此处借用。
这首诗除开头、结尾外,中间两两对偶成章,实开五言排律之先声。其中金玉、龙凤、桃李、芙蓉辉光耀彩,体现了六朝诗歌彩丽竞繁、讲究骈俪的风习。但这首诗又不单纯地追求声色骈俪之美,其景物铺叙和人物心情高度契合,其心情抒写无不表现着真情挚爱,并无繁缛不实之文。它上承六朝诗歌之旧习,下开初唐诗歌之新风,是承先启后的代表作品。唐代诗人赵嘏曾将此诗二十句,一句为一题,开拓为二十章。也写闺中怀远之思;绣户春月,锦衾玉关,形式亦复绮丽;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模拟原诗,由此亦可见其对后人影响之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