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记室夜别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忆我,折桂方思君。
这首诗是范云夜别沈约之作。沈约在南朝齐初年曾任“记室”之职,隆昌元年(公元494年)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诗中称沈约为记室,说明这是隆昌元年以前的作品。
沈约与范云之父范抗曾同在郢府为官,范云与沈约有很深挚的友谊,文学史上的“竟陵八友”,他们是其中的两位。
首联,起兴之句。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交代了时间,秋夜;勾勒了环境,地上是“水”,天上是“云”。绘出一幅非常广阔的背景画面。 “夜别”即是在这种背景中进行的。画面的广袤,更衬托了人物凄惶无依的心理。前句用词“夜氛”,后句用词“晓云”。 “夜”与“晓”,暗示了作者与沈约长谈竟夜,未忍分手的境况,含蓄写出范云与沈约深厚的友谊。这两句,各用两个名词, “桂水”、 “夜氛”; “楚山”、 “晓云”。各句名词间,分别夹入一个形容词“澄”与“清”,妙就妙在这个居名词间的形容词,可以前后照应,左右逢源。如“澄”,既可以形容“桂水”,又可形容“夜氛”; “清”,既修饰“楚山”,又修饰“晓云”。以一顶二,文字效益高。两句意思:仲秋时节,桂花竞开,醉人的芳馨沁入清澈的水中,氤氲的花香,仿佛也澄清了夜气,楚山清幽宁静,淡淡晓云,飘在澄澈的天空。
首联意在引起所咏之词。
二联,触景伤情。点明“夜别”题意,极写分别的感伤。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伤别之人,满目萧然,满目黯然。正所谓用有色眼镜看人、物,举凡所见,都会牵惹心中的离愁别恨。两句是说,听秋风凄凄吹来耳底,顿时想起各处异乡不能见面的愁憾。望秋月清辉飘洒大地,顿时想起:关山千里,将友人分隔。“千里”,极写阻隔遥远,会面艰难。
前二联是实写送别。
后二联则是虚写送别,是作者想象别后的情况,而这一切,尚未发生,故云虚写。
以别后的想象来抒写深挚的离情,其形势恰如藕断丝连所譬,含蓄着不能隔断的深情。柳永《雨霖铃》中的佳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所以动人,从想象别后情境角度着笔,正是原因之一。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前句写自己的孤寂。 “宁共采”,怎么能再一起去采花。言外之意是,范云与沈约,常相伴共游。“采”,折花。借“共采”,言过从亲密,如今你走了,安得共游之乐。 “宁”,表现了悬想的迫切。后句是写沈约。范云想象友人行程孤寂,一路将闻猿声哀啼。按,猿啼声若悲号,郦道元《水经注》引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之声泪沾裳!”可见猿声对于游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句中不言悲字,而以独闻一路猿啼,含蓄写出沈约心境的凄惶。表现了对友人心境的理解、体贴。 “寒”、“霜”二字,本深秋借代之词。按,桂花开时,本不当有“霜”,亦不足言“寒”,此处作者有夸饰之意。与其说状写天气,不如说抒写心情, “寒”、 “霜”,正写出了如被冰雪的悲凉心境,极言气候之寒,正是为了写心境之“寒”。
“扪萝正忆我,折桂方思君。”想象别后的触景伤情。
前句说,你抚摸松萝时,就会想起我来。按,松萝,多依附于松树或其他大树而生,它缠绕盘旋的样子,象依恋缠绵之姿,常用以表现生死相依的形象。又,范云以松萝自比,言外之意等于把沈约譬作参天伟岸的大树,而自己平生多蒙沈约的奖掖、支撑,有一番感谢的美意,也有一番虚己以听的美意。后句是说,折桂花时,我就想起你来。按, “折桂”是一个典故,晋代郤诜在举贤良时,名列最优。自称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折桂”,遂成名列最优或科举中试之称。这里“折桂”,除实写折桂花之意外,也有美称沈约文才之意。 “折桂”对沈约并非溢美之词。沈约号称当时文坛领袖,确实可名列最优。 “折桂”,亦有祝福之意。
本诗写景,选云、水、风、月入诗,寓高雅之意,创造飘逸的氛围,也衬托了君子之交的纯洁,淳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