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九德别|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宴。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蹰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面对转眼就要远别而去的朋友,他含泪在眶,哽咽在喉,心情难以言状。诗人情似潮涌,心声跌宕而出。

诗的前四句,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宿昔梦颜色,” “宿昔”一般指“往日”,这里即指一朝一刻,说的是分近秒逼的分别。诗中说,以往那暂时的、近在咫尺的别离都不能不互相思念,甚至梦中相晤,何况远离而且不知何时重逢呢?

“咫尺”是“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的化用,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这里是极言其近。 “言宴”(一作偃)是用毛诗“总角之宴言笑宴”的故实。 “总角”是指一定年岁的男孩束发之习俗,由此可见,何与苏交好甚早,感情极深,相见时难别亦难。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一是化用李陵“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用得贴切自然。 “杳来期”是说时间, “天一面”则言空间,时空是无限的,在此时空中,诗人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给人一种悲戚的美。开首四句,连续反复用典故,化名句,以大起大落的笔触,表现了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凝重情谊,也是诗人深愁永恨的综述。他不只是说自己的身世之痛,离别之苦,草木有知,秋月含情,同时也表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感情隐蔽压抑,用典更增含蓄,诗文苍凉沉郁,情真语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间四句, “踟蹰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这简直是一幅画了。 “倏忽”是一种急疾的样子。诗人端着酒杯而不忍举起,默然相对以拖延时间,因为他,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此时真是一刻千金啊!表现了友情的深厚,思绪的缠绵。因怕送客归去愁不尽,诗人的泪眼不愿与朋友的目光相对视,而全放在对面前友人的上下打量上了,恨不得能在一瞬间把朋友的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全部重重地刻在心间。在诗人眼中,苏九德身上的青色长袍和摇向怀中的圆圆的扇子,就如同春草和秋月一般。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说,这里变用其语,借眼中的“青袍”和“团扇”引出“春草”和“秋月”的比喻。春草年年发,秋月岁岁有,和友人见面又在哪一年,哪一月呢?还未分别已想到相见。诗人极巧妙地用团扇点出了这次分别是在夏天。看见春草想起青袍;看见秋月想起团扇,说明别后情思永不间断。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三五”即是月满之时,月半十五日,这是月最明的时候,这两句以月的明比人的明,言相知甚明就彼此相忆。 “萋萋一就是草茂盛的样子,以茂草遮盖路面比喻人心受了蒙蔽,如果受了蒙蔽就心情不相交通了。这四句是为了加重上四句而反复诵唱的。 “三五”上承“秋月”; “萋萋”上承“春草”,而且这四句由上面的“宴”、 “面”、 “见”、 “扇”同韵转为“云” “闻”同韵,表明感情发展层次的递进,把一种无可奈何的思绪,忽而转到别后的秋月、春草上,写出分别以后的情思将象四季更替一样,与时无尽。

这首诗,语言起伏跌宕,音韵和谐,转换韵脚,也毫无突然之感。借景抒情,一咏三叹,浑然天成。充分表达了挚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用跳跃的画面、一般的诗句,深刻、细腻地道出诗人与朋友间柔肠百折,不忍分手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状景必幽,吐情能尽”的风格特点。

该诗沉静中存深挚情愫,感情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 “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深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