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白渠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郑白渠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歌谣见于《汉书·沟洫志》及《汉纪》,是一首歌颂水利的民歌。象这样直接写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诗,在乐府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汉书·沟洫志》说,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由于大中大夫白公的建议,穿郑国渠,引泾水, “首起谷口,尾入栎阳”。灌溉农田4500余顷,人民非常欢迎,编了这首歌谣。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池阳,县名,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谷口,地名,当泾水出山之处。这开首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写出了田亩的所在。而这广袤的农田,正是著名的郑国渠及白公渠流经的地域。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指的是战国时代韩国派遣水工郑国说服秦国,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开凿一渠,分泾水东流入洛水。汉武帝时,白公又开一渠,引泾水分注泾阳、三原、临潼诸县。接下来,歌颂开渠致水的伟大壮举: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不但生动地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而且巧妙地把渠水比作甘霖,盛赞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两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示出渠水流过人家,鱼儿欢蹦乱跳,劳动带来幸福欢乐的喜人景象,着眼于在生活上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方便。以下四句,则是写在生产上渠水带来的实际效益: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通过比喻夸张,表现了河中淤泥之多。有了这汤汤流水与肥沃淤泥,便可以“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粪,在此即是用淤泥肥田的意思。诗的最后两句“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总括出郑白渠水造福于关中平原的广大黎民百姓,是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热情颂歌。

这首汉代歌谣采用四字句, “劳者歌其事”, “缘事而发”,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它以叙事见长,在这点上又有别于《诗经》,体现了诗歌的创新与发展。它用人民群众自己朴实无华的生动口语,讴歌了自身的劳动创造,字里行间荡漾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战斗激情,直到今天,我们读来仍倍感亲切,倍受感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