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燕昭王求士》原文与翻译、赏析
《战国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②,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③。故往见郭隗先生曰④:“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⑤,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⑥,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⑦,北面而受学⑧,则百己者至⑨;先趋而后息⑩,先问而后嘿(11),则什己者至(12);人趋己趋(13),则若己者至(14);冯几据杖(15),眄视指使(16),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17),呴籍叱咄(18),则徒隶之人至矣(19)。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0)。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2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22):‘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23)!’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4)。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25),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26),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27),邹衍自齐往(28),剧辛自赵往(29);士争凑燕(30)。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1)。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32)。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33)。燕兵独追北(34),入至临淄(35),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36)。
〔注释〕
①本篇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燕王哙的太子,名平。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伐燕,杀哙及子之(子之原为燕相,后受燕王哙禅位为王,燕国大乱)。昭王即位后,求贤士而图恢复,终于报齐之仇。②币,帛,指礼物。③仇,仇恨。“雠”的简化字。(“雠”在作“校雠”义时,仍作“雠”)。④郭隗(wei伟),燕的贤士。⑤共国,共谋国政。⑥与师处,以贤者为师而与他共谋国事。处,这里有决断的意思。⑦诎指,屈己,指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诎,同“屈”。指,同“旨”,意旨。⑧北面,面向北。师坐北而面向南,故云。⑨百己者,比自己强百倍的人。⑩先趋而后息,行动时在贤者前,休息则在贤者后。(11)先问而后嘿,先向贤者请教,最后才住口停问,此言其虚心求教。嘿,同“默”。(12)什己者,比自己强十倍的人。什,同“十”。(13)人趋己趋,意为和别人一样快慢。(14)若己者,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15)冯,同“凭”,倚靠。据,持。(16)眄(mian免)视,斜视。是说用眼的活动来指使人。(17)恣睢奋击,瞪眼睛,拔拳头。(18)呴(ju拘)籍叱咄(duo多),作践人,呵斥人。呴,一作“跔”,跳跃。籍,同“藉”,践踏。(19)徒隶,本指罪犯、俘虏,这里指唯命是从的奴才之类。(20)服道致士之法,行王道、得人才之法。(21)君人,即人君,国君。(22)涓(juan捐)人,指国君的近侍。(23)捐,花费,损失。(24)市,买。(25)期年,一周年。(26)见事,被重用。(27)乐毅,魏名将乐羊之后。入燕后,燕昭王重用他统兵伐齐,破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齐反间计,怀疑乐毅,乐毅乃奔赵。(28)邹衍,即“驺衍”,齐人,战国时有名的学者,阴阳家的代表。(29)剧辛,原为赵人,入燕后为燕国策划破齐之计。后伐赵,不胜,为赵人所杀(一说自杀)。(30)凑燕,奔赴燕国。凑,奔赴。(31)乐佚轻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怕为恢复祖国而打仗。(32)三晋,指韩、赵、魏,从原来的晋国分成三国。(33)闵王,齐宣王之子,一作“齐湣王”,田氏,名地(一作“遂”),约公元前300年—前284年在位。出走于外,齐闵王曾联合韩、魏,连年进攻楚、秦,继而又攻灭宋国。后因各国联合攻齐,临淄城被燕将乐毅攻破,他出走到莒,不久被杀。(34)追北,追击败逃的齐军。(35)临淄,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36)莒(ju举),地名,今山东莒县。即墨,地名,故城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分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战国后期燕昭王如何依靠士的力量,恢复国力,报仇雪耻的故事。
燕国是一个小国,地处东北,国力较弱。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效法尧舜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造成了燕国的内乱。齐国乘机伐燕,杀了燕王哙与子之。燕昭王即位时,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濒临灭亡的“破燕”。如何罗致人才以报仇雪耻,这是燕昭王即位后必须考虑的第一件大事。本文记叙了这个全过程。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将以报仇”,写燕昭王求士的原因。本段虽仅二十二字,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燕昭王求士的背景:“收破燕后”;决心:“卑身厚币”;目的:“报仇”。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文章用一个“收”字点出燕昭王准备重整燕国的行动。
第二段自“故往见郭隗”到“士卒乐佚轻战”,写燕昭王求士的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燕昭王为报仇而求士,但如何求士,心中却不明了,于是去请教本国的贤士郭隗先生。“往见郭隗先生”是燕昭王求士的第一个行动。
本段又可细分为四个层次,前两层侧重于说理,后两层侧重于叙事。第一层从本段开头到“必趋于燕矣”,是燕昭王与郭隗的第一段对话。燕昭王虚心求教如何“得贤士与共国”、如何“以国报仇”等问题,郭隗则从求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说起,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国者与士相处的不同表现,说明事业做得越大的国君越尊士的道理,然后以国君待士的不同态度所形成的不同后果,说明国君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于是要求昭王“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并说若能如此,则“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这就给昭王指明了一个光辉的前景。第二层从“昭王曰”到“岂远千里哉”,是昭王与郭隗的第二段对话,谈求士的具体对象和方法。昭王很关心“寡人将谁朝而可”这个具体问题,郭隗却讲了一个似乎不相关的“千金买骨”的故事。古之人君不惜以重金买死马,正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他求千里之马的诚意和决心,所以“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郭隗以此启发昭王思考,然后请昭王“先从隗始”,并展示其光辉前景:“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郭隗的这番话形象生动而又合乎情理。求马与求士原有相似之处,既然重金买死马能引来真正的千里马,那么重用我郭隗也同样会引来各国的贤士。第三层从“于是昭王”到“士争凑燕”,写燕昭王师隗后贤士来归的情状。燕昭王果然从尊郭隗做起,“为隗筑宫而师之”。筑宫师隗是燕昭王求士的第二个行动,这个行动的直接结果证实了郭隗的预言:各国贤士不远千里来到燕国。“士争凑燕”四字形象而简括地写出了众士踊跃奔燕的热闹景象。第四层自“燕王吊死问生”到本段最后,写昭王的爱民。这虽与求士关系不大,却与报仇关系密切。求士为报仇,爱民同样也为报仇,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是昭王伐齐取胜的国内因素。作者在突出求士的同时,也不忽略其他方面,显示了叙事的周密性。
第三段从“于是”到最后,写求士的结果。有了以上礼贤下士和吊死问生的具体描述,结果便在预想之中了。只是作者又补充说明了伐齐取胜的国外因素:“与秦、楚、三晋合谋”。燕与齐相比终究还太弱小,所以需要联手行动。昭王在求士的同时,始终重视国内外的其他因素,这才使他最终取得了伐齐的辉煌胜利:“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破燕”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的努力,终于恢复了元气;而原来恃强凌弱的齐国现在却成了“破齐”! 这与开头的“破燕”遥遥相对,有力地显现了昭王礼贤下士的结果。
本文以燕昭王求士报仇过程的叙述,说明求贤必须有礼贤下士的态度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取信天下,才能成就大事。这个道理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本文在写作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选材集中,结构紧凑。文章主要写燕昭王求士,选材便集中在如何求士上。先写昭王求士的决心:“卑身厚币”,后叙郭隗强调的求士态度与方法,紧扣昭王的决心。至于求士的前因后果及贤士来归的情状均只作简要交代,然而也不忽略其他方面,写来详略有致,结果紧凑自然。
其二是手法多样,说理透彻。这集中表现在郭隗的两段说理中。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和不同的方法把道理说得十分透彻。譬如说明如何求士,作者排比了四种情况、五种态度和五种结果,以纵横捭阖的气势强调求士态度的重要;而在指示具体对象时,却又以故事形式,寓说理于故事之中。
此外,本文还成功地刻划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励精图治的燕昭王,一个是老谋深算的纵横家郭隗。对昭王,文章通过他的礼贤下士、屈身下问和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以及知人善任等方面的行动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位雄图大略的国君形象;而对郭隗,则主要以言谈来表现他娴于辞令的纵横本色。这两个人物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久难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