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春愁》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散曲《春愁》原文与翻译、赏析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

①本篇选自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作者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内渡大陆后的作品。②四百万人,当时台湾本地和福建、广东籍的台湾人共约四百万人。③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分析〕

这是一首饱含着无尽悲愁的感怀诗。诗人在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无比愤恨的同时,倾诉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它的作者丘逢甲,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绪的台湾诗人。他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任工部主事。但他深爱故乡台湾,不久重归故里,先后在台中、台南等地各书院讲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即在家乡督办团练,准备抗击入侵者。第二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祖国领土台湾被割。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丘逢甲誓不屈服,率领义军顽强抵抗二十多昼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他被迫离台,返回原籍广东梅州镇平(今梅县蕉岭),但仍念念不忘故土和乡亲,坚信总有一天宝岛台湾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一八九六年四月,正值台湾被日寇强占一周年之际,丘逢甲登上镇平的员山,面向宝岛,遥寄一分深沉的乡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前两句,表明作者心境。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山色,却给诗人增添了深重的愁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往事”。诗人本来是为了排遣郁积在心中的愁思而勉强去“看山”的,却不料越看越愁。回想往日惊心动魄的激战,诗人激动不已;又想到如今台湾被日寇铁蹄践踏,故乡人民挣扎在黑暗之中,又觉悲愤难抑。他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眼泪也要流下来了。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后两句点明诗人“春愁”之所在,强调他“愁”得“泪欲潸”的原因。祖辈世代开垦的宝岛,整整四百万人民的家园,就在“去年今日”,被腐朽的清廷拱手送给了日本强盗,诗人如何能够忍受这巨大的苦痛! 他悲愤的程度达到了极点。诗人对清朝政府所犯下的弥天大罪作了强烈的谴责:朝廷遗弃了台湾的四百万同胞,全然不顾他们的死活而任由外寇蹂躏;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朝廷居然割让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真是荒唐之至、无能之至、无耻之至!“割台湾”这件事,不仅是台湾同胞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诗人刻骨铭心的悲愤,满腔的爱国激情,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明确。

这首诗格调悲凉凄切,语句明朗流畅,用词形象而恰当,如“哭”、“割”等字,都使主题得到了鲜明的凸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