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虞集诗《挽文山丞相》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据《元诗选》初集《道园遗稿》)
这是作者在文天祥殉国多年以后写的悼念之作,它不同于一般挽诗,因为一般挽诗多写于闻到死讯之时。作者《道园学古录·归田稿》卷四一有一首《题文丞相诗后》说:“大厦明非一木支,区区未忍听倾危。故人邂逅聊相问,矢死经天更不疑。”对文天祥的精神赞叹不已。
虞集生于宋末,长于元朝,文天祥是因始终不肯屈节而被元朝杀害,在元朝的统治下歌颂始终抗元的宋末烈士,措词是很费斟酌的。许多话要说又不敢明说,就借助于用典,这首诗每句都用典,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徒把金戈挽落晖”。“徒”字用得特别有力量,鲁阳挥戈返日是英雄壮举。文天祥在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希望挽救南宋已无可挽救的命运,结果是徒劳无功,这一个“徒”字写出文天祥的悲剧结果,但“把金戈挽落晖”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就是上面我们引的那首诗“大厦明非一木支,区区未忍听倾危”的心情。这句诗用鲁阳挥戈返日的典故,再加上一个“徒”字点出悲剧的结局。“南冠无奈北风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把文天祥的遭遇曲折地表达出来。文天祥无法抵挡北方的进攻、被俘而殉国。“南冠”“北风”暗用两个典故,但字面上却当句作对,天衣无缝。开头这一联已经交代了文天祥的悲剧结局。
“子房本为韩仇出”,这一句又用张良的典故,表明文天祥起兵纯粹为了报国。就结构而言是从上一联又倒叙回去。“诸葛宁知汉祚移”,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赞美文天祥,同时“汉祚移”三字点明宋亡。“大厦明非一木支”,但在文天祥心目中不计较成败利钝,汉祚虽移,而己心不变。这一联从起兵的动机和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态度赞扬文天祥。张良、诸葛亮都是最出色的人才,拿他俩来赞扬文天祥,就不仅是指精神,其才能也全在不言之中。无奈大势既去,才士也无能为力。
“云暗鼎湖龙去远”,用黄帝的典故表明宋帝已死,攀髯无及。这里以黄帝鼎湖龙去比宋帝之亡,既有悲怆气氛,又暗示宋朝是正统,字里行间有眷恋之情。“月明华表鹤归迟”,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典故是习见的,作者用“鹤归迟”三字就在熟悉的典故里注入了新的意境,惋惜文天祥被俘被杀,不见其化鹤来归。着一“迟”字,表示迟迟未见而总有见到之时,在哀悼中含有一丝希望,文天祥终将有化鹤归来的一天,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文天祥明明被杀害,作者却用神仙化鹤的故事来表达,可见作者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这里运用《世说新语》中的“新亭对泣”的典故,也是人所熟知的,但作者在这里不是简单地引述,而是反用其意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这一联是承上联“鹤归迟”来的,您如果归来,也不要再上新亭去看风景了,因为现在比王导他们(东晋渡江)当时又远远不如了。这样理解较“我不须……”更深一层,因为这种情况我早已明白才对“鹤”归不必去望,又是始终扣紧文山丞相来说的。这一联又从死后写到做挽诗的今天,表明每下愈况的时势,寄托故国之思。
这首诗结构上开合跳宕,不肯平铺直叙,在用典上只有第二联是正用,其余都是反用,增加新鲜感。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二三两联必须是两副工稳的对子。“子房,诸葛”、“韩仇,汉祚”非常工稳。而两联之间一般应避免语式的重复。如第二联上四字“子房本为”和第三联“云暗鼎湖”结构根本不同,下三字“韩仇出”和“龙去远”动词的位置也不一样,再把七个字合起来看,上一联意思为二(子房)五(本为韩仇出)的结构,即后五字的意思紧密结合不能分开,而下联的结构却为四三式,在第四字那儿可以一顿,欣赏律诗的对句,这一点也该适当注意。
文天祥是虞集十分敬佩的人,这首诗也是虞集精心结撰之作。虞集的诗有“汉廷老吏”之评,就是说十分讲究法度,一丝不苟,细细体会这首七律措词谋篇用典等方面,可以对“汉廷老吏”有初步印象。这在虞集的七律中是名篇,不可匆匆读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