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韩愈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篇送别式的短文,作于宪宗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严重。宪宗接位后虽进行了一些平叛战斗,但情况并未根本好转。当时藩镇为了扩大实力,对抗朝廷,常常广招人才,而有些失意的士子,也多往投靠,以求出路。董邵南是韩愈的朋友,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几次参加进士试都未考中,于是想到当时藩镇割据的河北去寻找用武之地,韩愈就写了这篇序送他。

第一段开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句,起得突兀有力。“古称”二字,近和下文“吾知其必有合也”呼应,远为第二段写“今”蓄势,用笔很精巧。接下来几句对董生的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对朝廷当权者遗弃有才之士的做法进行抨击,推测他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河北或许“有合”,祝福和勉励他去后能施展才能。这段是陪衬。第二段先继续申述前意,而后笔锋一转,由“古”说到“今”,提出现在的燕赵之地是否还保存古代遗风的问题,要董生深思警惕,实际是表示对“有合”的怀疑。这段是转折。第三段通过叮咛董生去吊望诸君乐毅之墓和致意如屠狗者一类的隐于市廛的豪侠之士,表示有用人才应该而且可以为朝廷出力,隐含着反对董生去河北为藩镇割据势力效劳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维护唐王朝集权统一的一贯思想。这段才是文章的本意。

该文篇幅短小,语言精悍,全文总共才一百五十余字,可是写得既层层深入,一气贯注,又步步有变,一波三折。正如宋人谢枋得所说:“文章有短而转折多者,此序是也。”(《文章轨范》)清代朱宗洛也说:“想其用笔之妙,真有云烟缭绕之胜。”(《古文一隅》)该文始终紧扣送行,字面上也都突出“送”,但实际是“留”,“微情妙旨寄之笔墨之外”(刘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抒情达意表现出含蓄婉曲深微精妙的特点。前人对这篇文章评价很高,茅坤把它推为韩愈序文中的第一首,是颇有道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