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申涵光诗《春雪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申涵光诗《春雪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北风昨夜吹林莽,雪片朝飞大如掌。南园老梅冻不开,饥乌啄落青苔上。破屋寒多午未餐,拥衾对雪空长叹。去岁雨频禾烂死,冰消委巷生波澜。吴楚井干江底坼,北方翻作蛟龙宅。豪客椎牛昼杀人,弯弓笑入长安陌。长安画阁压氍毹,猎罢高悬金仆姑。歌声入夜华灯暖,不信人间有饿夫。

(据《聪山诗选》本)

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一字凫盟,直隶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以父殉国,绝意进取,足迹不入城市,日与鸡泽殷岳及同里张盖往来,以诗唱和,人号为“广平三君”。顺治十七年,诏郡县举孝行,有司以涵光应,力辞。康熙七年,诏征山林隐逸,大学士魏裔介将荐之,坚辞不就。作诗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于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诸家。

此诗反映了南方大旱、北方大水的灾情,作于清初。全诗每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相间,体现出申涵光师法唐人的特点。第一小段写风雪严寒,用上声韵,音节较短促;第二小段写自己饥寒及乏食原因,以长叹出之,故用平声韵;第三小段写南方大旱,北方大水,而豪客在辇毂之下横行,故用入声韵,极见感情的愤激;第四小段写京城贵人不管天灾人祸、人民死活,只是夜以继日地腐化享乐,转用平声韵,表现他们的欢愉心态。

第一小段先写昨夜北风狂吹。林莽、草木深邃平远的大片地方。再写今朝大雪纷飞。雪片如掌,极言其大。以上两句正面写风雪。第三句从老梅着眼,写出严寒程度。梅最耐寒,总是斗雪开花;现在居然“冻不开”,可见冷到什么程度! 第四句从饥乌着眼,由于风雪严寒,无处觅食,乌鸦饿得无力展翅,以致“啄落青苔上”。以上这两句是侧面烘托风雪之大,寒气之深。第三句的“南园”,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运用前人“南园春半踏青时”这一句词,点出这场雪是“春雪”。

第二小段写自己饥寒及感慨。寒,是因为“破室寒多”。偏又厨中乏食,以致过午未餐。这在章法上是紧承“饥乌”的,由乌饥过渡到人饥,可见脉络之细密。次句写自己饥寒交迫,只有躲在被窝里,但这只能御寒,不能救饥,因而只能徒然对雪长叹。长叹内容与寒无关,只念念于饥,这是符合当时的心理状态的。因为“拥衾”勉强解决了寒的问题,现在只有饥的问题无法解决,所以说“空长叹”。这长叹的内涵就是下面两句: 正由于去年雨水太多,颗粒无收,加上又降大雪,春暖雪消,到处大水,乡下连春播也不可能,这样下去,只有成为饿殍了。

第三小段,从个人忧患推广到全国受难的人,以南北水旱对比。诗中的吴、楚实际泛指南方,不但井水干涸,连江河的河床都龟裂了,可见南方旱情之重。而北方则相反,变成了龙王的水晶宫。不管是旱是水,反正都是农业无收,老弱转死沟壑,壮者逃亡他乡。比起来,自己能“拥衾对雪”还算是侥幸的。最可恨的是,在这种天灾压力下,还有更严重的人祸: 那强盗头子用盛宴款待同伙,然后白昼杀人越货,公然拉开弓弦,示威地狂笑着,并纵弓驰入京城大街上。

第四小段,先以“长安画阁”和上段末句“长安陌”相衔接,这是字面上的过渡。内容上的衔接则是官匪勾结,但诗中写得含蓄,委婉。特别要注意的是“猎罢高悬金仆姑”,这是暗示所写贵人乃满人。这一段四句既和豪客笑入长安相接,又处处和第一、二段相对。“画客压氍毹”,“氍毹”,毛或毛、麻混织的地毯,产自“东夷”,诗人正以此暗指满人。画阁还铺了很厚的地毯(故用“压”字),决不像“破屋寒多”。行猎归来,听歌饮酒,正与“午未餐”相对。“金仆姑”,矢名,正和豪客所弯的弓相联,使读者想到官匪勾结,鱼肉百姓。“华灯暖”也是如前一、二段的“寒”相对。末句“不信人间有饿夫”揭穿了统治者的诳言,什么“痌癏在抱”,什么“宵旰忧勤”,什么“己饥己溺”,都是骗人的鬼话! 他们席丰履厚,只会像晋惠帝听说百姓饿死,惊奇地问:“何不食肉糜?”

申涵光师杜甫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从这首《春雪歌》可以看出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