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晚眺
1943年春
柳岸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
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
注释: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南部、安徽、江苏北部,向东流至黄海。
鹜——野鸭子。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
跋浪——踏浪。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鲸鱼跋浪沧溟开”。
赏析:
1942年12月25日拂晓,陈毅和孙云逸、饶漱石等率军部和华中局机关及直属队分三个梯队离开盐阜区,向淮南津浦路路东盱眙地区转移,于1943年1月10日到达抗日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村,使黄花塘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指挥中心,直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陈毅同志进驻敌后淮北后,因事路过大柳巷,写下了三首七绝《大柳巷春游》,这首《淮河晚眺》也是作者同期所作。
这首七言绝句可分为两层意思,前三句为一层,主要写景;最后一层,即最后一句,为借景抒怀。作者站在淮河岸边,两岸美景扑入眼帘:近景——柳岸;远景——长天;实景——云山、垂柳、沙石、野鸭等;虚景——鲸鱼。各具特色,读后让人赏心悦目。
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先写柳岸在夕阳的照射下,堤岸的沙石亮光闪闪,一个“对”字,形象地勾勒出沙石映衬阳光的画面,非常逼真。作者继续眺望,用“长天淮水鹜争飞”一句,恰到好处地把王勃诗句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借用在淮河上,显得十分贴切。需要说明的是,王勃写的是秋景,而陈毅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争飞”一词,用得十分到位,让整个画面都灵动了起来。淮水、柳岸、沙石等都是静态,而野鸭子的腾飞让静景充满了生气,真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此时,作者的眼光瞄准了蓝天,远方的云山在碧蓝的天空中渐渐地消失,整个视野显得大气、空阔。“碧空尽”一句,语出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在长江边写离别之情,让情与景交融,突出了“友情”二字,系李白送别诗友孟浩然时的惜别之情。而陈毅同志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对淮河美景充满了爱,而且把对祖国的大爱和对日寇的憎恨倾注在诗句之中,发誓“我欲骑鲸跋浪行”,要与敌寇决一死战,直至革命的最后胜利。诗句充满了战斗的激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激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激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将情与志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这首诗意境开阔,用笔讲究,是一幅优美的春景眺望图。诗人站在淮河岸边,视角先下后上、先近后远,先写柳岸、沙明、夕辉、鹜飞,再写远山、云天、碧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最后借景抒情,抒发跋浪而行之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