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闻韩紫翁陷敌不屈而死,诗以赞之》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闻韩紫翁陷敌不屈而死,诗以赞之

1942年1月

忍视神州竟陆沉,几人酣醉几人醒?

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同仇谋止阋墙争。

海陵胜地多人杰,信国南归又见君。

注释:

韩紫翁——韩国钧(1857—1942),字止叟,号紫石,江苏海陵人,人们敬称为紫老。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国钧坚决拥护中共的主张,主动与新四军领导交朋友,1940年,陈毅率部移师海安,韩国钧邀请陈毅和夫人张茜住进家中,纵论天下大事;刘少奇等人也曾在韩公馆议论过抗日大事。1941年,韩国钧携家人避难于徐庄,严词拒绝出任伪江苏省省长,敌伪在威逼利诱失败后,对其武装软禁。韩老病重期间,告知家人:“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韩老于1942年1月23日在忧愤中离世。

神州竟陆沉——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忍视——不忍心看到。视:看。

昭——明显。

千古——久远的年代。

阋墙——指内部互相残杀。此词来自于《诗经·小雅·堂棣》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之句。

海陵——地名,位于江苏省泰州市。

信国——文天祥,南宋大臣,抗元英雄;他曾被封为信国公。

赏析:

这首诗是陈毅同志惊闻爱国人士韩国钧老人陷敌不屈而死所作。诗人为韩老宁死不就任江苏省伪省长的高尚民族气节所感动,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作。

全诗四联八句。首联写大敌当前,神州陆沉,不同人群对待战局的不同态度。起句用“忍视”反问——在国难当头、百姓遭难、国土沦陷之时,我们难道忍心看到这一切吗?“神州竟陆沉”,出自典故“神州陆沉”。公元306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20多年后东晋明帝派桓温率军收复洛阳,桓温不胜感慨,而谓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陈毅同志在此寓指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大片国土,难道我们炎黄子孙能够“忍视神州竟陆沉”吗?一个“竟”字,加深了诗人的激愤之情。次句紧承上句,写不同人群的态度:“几人酣醉几人醒?”诗人仍然在反问,在祖国遭遇日寇蹂躏时,有的人还在醉生梦死、还在对酒当歌,甚至调转枪口对待自己的同袍兄弟,其居心何在?“酣醉”一词,寓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生活。在这严酷的形势下,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节节败退,搜刮民财,醉生梦死;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是清醒的,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头脑是清醒的,像韩老这样的爱国人士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知道,如果不团结一心,奋勇抗敌,中华民族只有死路一条。那个“醒”字,寓指以韩国钧老人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的头脑是清醒的、明智的。韩老不为利诱所动,坚决站在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边,积极要求抗日,反对内乱,宁死不就任敌伪的官职,不为他们服务。

颔联“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紧贴上联,对韩国钧老人的民族气节进行赞颂。韩老德高望重,但其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爱憎分明,刚直不阿,坚决不当日寇的马前卒,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后人团结一心、力挽狂澜、奋勇抗日的精神动力。一个“昭”字,是诗人对韩老的充分的肯定。

颈联“御侮力排朋党论,同仇谋止阋墙争”,是对颔联的转承,也是对韩老民族气节的进一步肯定。上句指韩老力排众议,坚决拥护国共合作,对国民党反动派推介的所谓“异党论”进行坚决的抵制,要求国人不要互相内部残杀,枪口要一致对外。下句是对上句的进一步递进,韩老希望国共两党要同仇敌忾,坚决反对内部争斗,目标一致,狠狠地打击入侵者。“阋墙争”既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奉劝,也是对其热衷内部争斗的两面派嘴脸的深刻揭露。

尾联“海陵胜地多人杰,信国南归又见君”,是全诗的总起。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将曾封过信国公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比喻为韩国钧老人,既贴切,又真实。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抗元,兵败被俘,至死不屈,与韩老宁死不就任伪江苏省省长的事迹非常相似。诗人在此用喻,恰到好处地把韩老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气节表现了出来。“海陵胜地多人杰”,是诗人的感叹,海陵不仅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是人才辈出的宝地啊!

这首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波澜迭起,荡气回肠,读后令人对韩国钧老人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