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

1925年5月22日

望不到的春雨,今番来了。

我心灵的积尘,仿佛被冲得干净了。


要不是日已昏,夜正冥,

我将去到西山绝顶,

看这幅水墨图画里,——落红阵阵!


瓦角吼,树梢鸣。

一阵雷音,来自天庭。

绵绵的大伞扯了,空山透明。

莫不是指给我,上天的路径?


一盏灯,一卷诗。

屋小,人静,我低徊幽唱,

晤对着法国诗人。

多情的拉马丁哟,可怜你,苦恼一生!


我爱你的忧郁,我爱你的衷情。

你难忘你的慈亲,和你那早丧的爱人。

这便是你创作的根源,感泣了我们后生!


夜雨呀,请莫停!

我要借你的情调,领略这千古诗心!

注释:

拉马丁——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年),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历史学家,着有诗集《沉思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等,其诗歌充满感伤情调和宗教色彩。

《默想集》——《沉思集》

积尘——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灰尘。

冥——昏暗。

天庭——神话中天神居住的地方。

晤对——面对。

低徊——回味,留恋的回顾。

忧郁——事件不随人意产生的低落情绪。

慈亲——慈爱的父母。后多指母亲。

千古诗心——千年的诗歌精神。诗心:指思想、精神。

赏析:

拉马丁于1790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宁静的乡村里度过了幼年。他喜爱《圣经》和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他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一扫千百多年来法国文坛的理性至上、压抑自我的沉闷空气,在法国文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拉马丁又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职业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他曾被捕,后流亡瑞士。路易十八第二次复辟,他回到巴黎,进入上流社会,当过院士、议员,还出任过短暂的外交部长。1848年12月10日,他在总统选举中败给拿破仑三世,从此告别政坛,潜心文学创作,于1869年2月28日在巴黎去世。

《默想集》(即《沉思集》)于1820年发表。在诗集中,诗人歌颂爱情、死亡和自然,认为人生是失落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于已经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或者向大自然寻求慰藉。

《默想集》被人们认为是重新打开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默想集》中,有《孤独》、《人》、《幽谷》、《激情》、《湖》、《信仰》等诗篇。

《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是陈毅同志早期的诗作之一,也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一首新诗。

1925年4月初,陈毅等人发起组织中法大学文学团体“西山文社”,并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上发表成立启事。5月22日,他以曲秋的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诗作《春光》。当晚,他在香山的夜雨中完成《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一诗。

全诗共六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夜雨”、“夜读”和“呼应”三个部分。前三节为第一部分。诗中的“春雨”,是概指而非确指,因为五月已进入初夏,“春雨”是一种象征,是作者抒发理想的一个楔子。“望不到的春雨,今番来了。我心灵的积尘,仿佛被冲得干净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心灵的积尘也仿佛被这场春雨冲刷的干净了!可见作者对春雨是多么看重!这春雨,既是大自然中的雨水,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象征,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寄盼。从“日已昏”一句中,我们得知夜色开始昏暗了,此时,作者猜想,若不是日已暮,夜正冥,他将去西山之顶,去看那夜雨浇灌的西山,去看那雨丝如弦、落红阵阵的水墨画。作者借用春天的雨水和来自天庭的雷声,让其看到“空山透明”,为其指出“上天的路径”。这个“路径”,其实是一条通往理想的革命道路。

作者在第二部分(即第四、五节)中,视角由室外转向室内,写在小屋里的灯下读诗的感悟。作者面对法国诗人,“低徊幽唱”,从中捕捉到拉马丁坎坷、苦恼的一生。作者由认识到崇拜、由崇拜到敬仰,感泣着这位有志青年。

最后一部分(即第六节),主要是对前两部分的呼应。诗人的笔端先后由室外的夜雨写到室内的诗卷,最后发出慷慨的呼声,希望这夜雨绵延不断地落下来,好让他在这夜雨的情调里“领略这千古诗心”,其实是诗人在领会诗歌的真正精神。

这首诗表现手法值得借鉴。全诗巧妙地用暗喻、象征等手法,使诗句充满了灵气。整首诗一气呵成,但又层次分明,先室外,后室内;先写动(雨水),后写静(夜读)。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后余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