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游桂林》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游桂林

1963年2月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

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

春花姣且媚,夏洪波更宽。

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

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

阴晴和雨雾,着色更鲜妍。

大野青不断,入窗秀可餐。

久看欲舍去,舍去又来探。

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

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西哈努克亲王为我言,曾游世界诸名胜,

无一可与桂林相比肩。

我言八十六洞齐开放,

千崖万壑供追攀。

但愿世界人士齐来游,

欣赏桂林风景名胜之尖端。

注释: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语出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指借用女性服饰、首饰来比喻山水的柔美和秀美。

三绝——绿水、青山、幽洞。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

丹——红色。诗中指丹桂,系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橘红色,香叶很浓。

探——寻求的意思。

勘——校对,反复核定。

千崖万壑——形容山峰、山谷极多、极其曲折。

赏析:

1963年2月,陈毅同志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游览桂林。奇山丽水、洞幽石美的自然景观,令西哈努克亲王赞叹不止,夸赞桂林是迄今为止他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尽管他去过许多世界名胜之地,但感觉到没有一处能够和桂林山水相媲美。陈毅也深受感染,一时浮想联翩,他想到中国已与周边亚洲国家改善了关系,还想到中国的山水能够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一时诗兴大起,挥笔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篇。

这首诗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开篇前六句。诗人用比兴手法,用“青罗带”、“碧玉簪”等女性服饰和首饰,来比喻桂林山之秀美、水之柔美。诗人用寥寥几笔,就把桂林山清、水秀、洞幽的“三绝”勾勒了出来。其时,桂林山水不仅山清水秀,其山洞也很有特色,如逢山必有的“脚洞”、峰林石山上的“穿洞”等,就各具特色;有山必有洞,多洞相连,绵延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曲径通幽,蔚为壮观。桂林的三绝,让诗人感叹一辈子也看不完。

第二层从“春花姣且媚”至“气象真万千”。诗人在写完“三绝”后,又让桂林山水的“四季景色”跃然纸上:春天百花盛开,娇媚艳丽;夏日的江水因暴涨而波涌浪宽;冬雪飞舞,银山素裹;秋日丹桂吐露着清香。四季景色各异,气象万千,让人目不暇接。第三层仍在写景,并由景生情。从“阴晴和雨雾”到“景亦待人勘”,诗人将笔触由四季美景转到“阴、晴、雨、雾”四景上,用拟人化手笔着色,勾勒出桂林山水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亦真亦幻、光彩美艳的样子。“鲜妍”一词,指光彩照人的样子。郊外苍茫的原野,青色绵延、苍翠欲滴、美若图画,盎然的秀色扑入窗内,幽美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得到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诗人因美景而忘记了饥饿,于是就产生了“久看欲舍去,舍去又来探”的复杂感觉。佳景的确让人不忍离去,让人流连忘返啊!“景亦待人勘”,是诗人借景生情,感叹这秀美的山水的确需要有人来勘探、来调研、来欣赏、来开发啊。“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两句,有人将其放入第四层,理由是与诗人自谦之辞放在一起,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放在第三层更为确切,因为它是诗人由景到情的直接描写。

“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四句,为第四层意思。诗人在前三层都采用直接的方式描绘桂林山水,第四层却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凸显桂林山水的美。“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诗人自觉惭愧,因为自觉笔力弱难以描绘出桂林山水百分之二、三十的景色;其实为诗人的自谦之辞,反而从侧面突出桂林山水的奇幻无比。“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更是把桂林美景烘托得无比美妙。身临其境,诗人连神仙都不想做了,而是甘愿做一名桂林人,天天与美景相伴,可见山之魅力、水之诱惑该是何等之大啊。

第五层为诗中长句。诗人直接起兴,用豪放的语言、挥洒的长句、放纵的诗体来表述自己的欢畅与豪迈之情。诗人借助西哈努克亲王之言,去呼吁世界各地游人来桂林欣赏这“山清、水秀、洞幽、石美”的自然风光,去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那凝秀独幽、天下绝胜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笔端呼之欲出。

这首诗如同一幅中国画。诗人用点染皴擦、散点透视等艺术手法,去勾勒、去渲染、去描绘桂林山水,让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如诗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