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记淮海前线见闻

1948年冬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痛可减退?


吉普车,美蒋运输来。

闪闪电灯红似火,轰轰摩托吼如雷。

夜夜送千回。


老战士,几年久从戎。

拥政爱民作模范,军政学习当先锋。

杀敌气如虹。


新战士,列队长又长。

谡谡军装何整肃,昂头阔步挺胸膛

杀敌志如钢。


新同志,解放最开怀。

诉苦从头难尽说,壮丁远处被抓来。

共打蒋独裁。

注释:

淮海前线——中国黄海之西,黄河南岸的徐州、淮安、淮北等地区。前线:靠近战地的地区。

逐——追赶;追逐。

稳步——步履平稳地行走。

带花——寓指作战受伤流血。

高贵——人物的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出众的品质。

夜夜——每个夜晚,形容延续时间长。

谡谡——形容挺劲有力;挺拔。

昂首阔步——昂:仰,高抬。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开怀——心情无拘束,十分畅快。

诉苦——向人诉说自己的苦衷或自己所受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48年冬,其间正是淮海战役的关键时期。淮海战役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为主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于1948年11月16日打响,直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计60多天,共歼灭或改编敌军5个兵团、22个军部、56个师及1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我军全面横跨长江、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淮海前线见闻》摄取的就是这场战役的几个片段,歌颂了我解放军战士奔赴前线杀敌、沿途群众送医、送粮的感人故事。

这首诗看似一首新诗,语言通俗,结构舒展;但经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后,会发现它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在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忆江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组词,共三首,第一首写江南的记忆,第二、三首分别写对杭州、苏州的记忆。后来,“忆江南”成为词牌名。《记淮海前线见闻》这组诗尽管没有注明“忆江南”词牌,但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词义上与“忆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组诗每节都可独立成章。

第一首写送粮。诗人起句点出了送粮队伍的庞大:“几十万,民工走不通。”当然“几十万”是概指而非确指,诗人用“几十万”来渲染送粮队伍的浩大,从侧面烘托出人民群众为前线官兵无条件送医送粮的奉献精神。紧接着,诗人又用“走不通”三个字,逼真地描绘出行进路上拥挤的场面,从侧面烘托出人民群众的巨大热情。诗人看似写送粮、运粮,实际寓指军民间浓浓的鱼水深情,为下联“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作了铺垫。“骏马高车”,是具象描写,交代粮食在马车上不仅堆得高,而且堆得满,把人民群众的热情浓缩在一个“高”字中。“随军旋转逐西东”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切描绘: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跟向哪里。“逐”为追赶、追逐之意,诗人巧妙地将其置于“西东”之前,既形象,又感人。“前线争立功”,是送粮大军中每一位民工的期望与心声。

第二首写担架队。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担架队转运伤员的情景。诗人起句写景:“担架队,几夜不曾睡。”在通往前线的道路上,不仅有送粮大军奔驰的脚步,也有众多担架队穿插其中,由于人多路窄,担架队员也非常辛苦,他们不分昼夜地转运伤病员,连续好多天都未能入眠呢,这更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残酷。淮海战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的兵力多,流血的、牺牲的战友当然也多,诗人写担架队的辛苦,实际是在写受伤的战士之多。后面三句写情。担架队员不仅负重前行,还需要边走边对伤病员慰问和安抚。“同志带花最高贵”是对伤员的鼓励,“带花”寓指负伤;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是可贵的,是值得赞颂的!“疼痛可减退?”是对伤病员的安抚,这里体现了同志间、军民间的革命友情。战争年代,战友之情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既淳朴,又深厚,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在第三首中,诗人用调侃的笔调,对美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美蒋是“运输大队长”,为解放军“送”来了吉普车、摩托车等战利品。前沿阵地上,吉普车奔驰,摩托车轰鸣,战事紧迫。“夜夜送千回”,似乎略显夸张,但传神地渲染了出战时紧张的气氛。诗人连续用了三个叠词“闪闪”、“轰轰”、“夜夜”,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和气氛的紧张。

最后三首,分别写了“老战士”、“新战士”和“新同志”等三个不同的群体。诗人首先肯定了老战士从军时间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是拥政爱民的模范,他们还是军队学习的先锋。“杀敌气如虹”是对老战士英勇善战的充分肯定。诗人接着写新战士,用“新战士,列队长又长”一句,歌颂了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军、报效祖国的博大情怀,“长又长”体现了人数之多,渲染了新入伍的战士杀敌心切、急于奔赴前线的革命激情。诗人用“谡谡”二字,突出了新战士挺拔有力的英武形象;新战士“昂头阔步挺胸膛”是对“谡谡军装何整肃”的直接回应,突出了解放军战士军容严整、步履一致的庄严气势。“杀敌志如钢”一句,写得非常贴切,表明新战士尽管还未到达战场,但杀敌的气势早已显露,他们气势如虹、意志如钢!诗人写新战士,还有一层意思:正是由于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军事力量的补充,解放军才会不断地成长和壮大,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诗人最后写了“新同志”。其实“新同志”是被解放军抓来的俘虏以及投诚来的国民党士兵,他们经过教育后,弃暗投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实,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所以,他们会觉得“解放最开怀”。为何“开怀”?因为他们不少人是“壮丁远处被抓来”,历尽苦难和折磨,难以诉说,今天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实是回到了娘家,怎能不开怀大笑呢!“共打蒋独裁”,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这些“新同志”来自心底的呐喊

这组场面感极强,每幅画面都真实可信,读后如临其境,融入其中。诗人用散点透视法,并借用“忆江南”词牌的风格,为读者勾勒出六幅不同的画面,每幅画面都真切感人,均可独立成章。诗人用“见闻”作为主线,串起着六幅不同的画面,让人看到了淮海前线“支前”的宏大场面,真可谓是形散而神不散,让人感到亲切、真切、动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