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四八”噩耗
1946年4月12日
噩耗传来惊迅雷,空航故旧坠天隈。
半信半疑浑似梦,自宽自解更生哀。
廿年血战识风骨,一霎松崩化劫灰。
八表同昏飞泪雨,人民此际正需才。
注释:
“四八”噩耗——指1946年4月8日,参加与国民党谈判的中国共产党政协代表王若飞、政协宪章审议委员会代表秦邦宪,因国民党推翻政协协议,他们不顾天气恶劣,从重庆坐飞机回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请示。途中,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两人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不久前获释的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夫人李秀文、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着名教育家黄齐生等人。
迅雷——形容迅速、立即。
故旧——老朋友,老相识。
隈——弯曲的地方。《管子·形势第二》:“大山之隈。”
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三国魏时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浑——全,满。
风骨——人的品格,性格。亦指人的刚正气概。
血战——浴血奋战。
松崩——诗中形容王若飞等人像松树那样高洁,却因飞机失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劫灰——本意指劫火的余灰。诗中形容王若飞等人瞬间去世。
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陶潜《归鸟》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昏——暗而无光。
八表同昏——见陶渊明《停云》:“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潜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停云》一诗共四章,诗人有小引:“停云,思亲友也。”陈毅同志借“八表同昏”来怀念牺牲的战友。
赏析:
1946年4月12日晚上,陈毅同志从广播里听到王若飞等人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当即写下了《痛悼与奋勉》一文,之后又写了《哭叶军长希夷同志》、《哭若飞》、《哀黄齐生先生》等诗,用以缅怀、哀悼这些革命战友。《初闻“四八”噩耗》,应该是诗人最初听到噩耗后,写下的第一首悼诗。
全诗四联八句,首联对仗工整,写噩耗传来之情景。“空航故旧”与“噩耗传来”对应自然,衔接紧密,故旧乘坐的飞机在黑茶山失事,人机同毁,噩耗自然而然地传开了。诗人又用“坠天隈”与“惊迅雷”相呼应,说明事情来得突然、迅猛,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坠天隈”是因,“惊迅雷”是果,因为有了飞机的“坠”,所以就有了诗人的“惊”。诗人用对偶句,把飞机失事与自己悲痛的心情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颔联写初闻噩耗时的心理变化。上句写心情的摇摆不定,诗人由于难以接受空难这一事实,所以在听到噩耗后就“半信半疑”,不可置信,仿佛进入梦幻之中。诗人的情绪摇摆不定,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与战友感情的深厚,一旦离去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寄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不希望它是事实。此时此刻,诗人的大脑一片空白,感到噩耗来得太快、太突然了,“浑似梦”写得非常逼真,把诗人亦真亦幻的情绪真切地表露了出来,也为下句作了有力的铺垫。“自宽自解更生哀”一句,是对“浑似梦”的具象描写。诗人仿佛从梦中醒来,一边宽慰自己,一边又在解脱自己,他相信这些同志仍然活在人民群众心里。诗人恍恍惚惚,心情难以平复,愈是这样,愈是生哀。
颈联上句写诗人与王若飞、叶挺等人多年的革命友谊,“廿年”不仅是一个数词,也是概指多年的意思。诗人与“故旧”经过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战,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战友的气质、品格、为人和革命的信念都了然入心。“识风骨”是诗人对战友情的精准描述。下句“一霎松崩化劫灰”,是对首联“噩耗传来惊迅雷,空航故旧坠天隈”的呼应,诗人用比兴的手法,用“松崩”一词,比喻王若飞等战友的壮烈牺牲;用“劫灰”一词,形容不幸事件发生的突然,活生生的生命瞬间化为灰烬,让人难以接受。诗人用“廿年”对“一霎”,一长一短,一快一慢,一大一小,对比强烈,突出事件了发生后,诗人的心灵经过了痛苦的、激烈的碰撞。诗人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呢,因为诗人与牺牲的战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时难以割舍,下句“一霎松崩化劫灰”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与战友之间深厚革命感情的难舍。
尾联写哀悼。陈毅用“八表同昏飞泪雨”,是在写包括自己在内的全国人民对王若飞、叶挺等人去世后的怀念之情、悲伤之感。下句是对上句的照应和递进。全国战事已进入关键阶段,急需各类英才,而在这关键和时刻,党和人民又损失了几员大将,怎不让人感到悲痛和忧心呢!“正需才”是“飞泪雨”情感难舍的原因所在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对仗工整,诗中饱含着惋惜、愤忧和力量,诗人的感情脉络也十分清晰,先写事件的发生,再写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变化,继而回忆起二十多年来浴血奋战后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最后用“八表同昏”写全国人民对烈士们的怀念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