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类·用字不凡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锤炼类·用字不凡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不过写腊月立春,而天气尚寒耳。寒逼梅不能开,似恼之也。而彩燕则已上鬓矣。次阕“红罗”句,着想新鲜,妙在“先”字。

风风雅雅,下字亦自不凡。(黄苏《蓼园词选》 引沈际飞语)

【词例】

小 重 山

立 春

李 邴

谁劝东风腊里来。不知天待雪,恼江梅。东郊寒色尚徘徊。双彩燕,飞傍鬓云堆。

玉冷晓妆台。宜春金缕字,拂香腮。红罗先绣踏青鞋。春犹浅,花信更须催。

【解析】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烂漫春色,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热爱和珍惜。唐宋风俗,每逢立春,无论官民,都剪纸或绸绢等作“旛胜”、“彩胜”,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庆祝春日的来临。李邴的这首 《小重山》 即描写了一个少女立春之日对镜戴彩胜时的心理活动。

词一开头就出语不凡。“东风腊里来”不过腊月立春之意,而下“谁劝”二字,就妙趣横生了:东风可“劝”,这是拟人手法;“谁劝”用疑问句式嗔怪不该错劝东风腊里来。腊月立春,本是自然现象,女主人公却颇有怨言,似怪立春早,实嫌春来迟。下文都由此引出。时已立春,天气尚寒,还要下雪,少女非“不知”,却因江梅未开而生气。说“不知”而“恼”,其实是明知故恼,急切心情溢于言表。花开花落自有时,“恼江梅”是怨梅花不解人意,这又把梅花当人看待。“东郊寒色尚徘徊”,再用拟人手法,在少女眼里,那“寒色”就是一个赖着不走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与自然界春寒料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姑娘头上早已春意盎然。古代立春日的首饰,有剪作旗旛的,也有剪作蝴蝶、燕子或其他形状的。作者不说姑娘头上戴着剪成双燕的彩胜,而仍然用比拟手法,说双彩燕“飞”到了姑娘高耸的鬓发旁。一个“飞”字,不仅将彩燕写活了,写出了姑娘对镜顾盼,首饰摇曳的情景,而且透露出姑娘盼春的心情,洋溢着立春日的喜庆气氛。“傍”字下得也很妙。首饰戴在头上,与头发间隔一点距离,若即若离地悬插着,“傍”字很贴切地表现出这一情景。上片先写姑娘戴彩胜时的心理活动,下片开端才点出姑娘晨起梳妆之事,这是逆挽法。如果说,上片写姑娘因腊里立春寒未去而半嗔半喜的话,下片则主要写喜。梳妆在继续,姑娘的心理活动也在继续,她设想着何时能去踏青春游,并进而考虑“先”要绣好踏青鞋。女主人公的这一个打算,更鲜明而生动地揭示了她对大好春光的热烈向往。“先”字表达出她那按捺不住的急切期待,表达出她“催”春的意愿。词的末尾水到渠成地点明主旨。“春犹浅”的“浅”字,遥遥照应了上片“寒色”的“色”字,色有浅深,寒色尚在,故春色犹浅;“催”又遥遥照应了开头的“劝”,词由嗔怪“谁劝东风”写到打算自己来“催”花信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与众多“惜春常怕花开早”的思妇伤春之作不同,李邴这首 《小重山》 是一支由一个热切向往大好春光、美好生活的少女所演唱的迎春曲、催春曲,得力于作者用字高妙,演唱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催春曲声情并茂,余音绕梁!

我国古代文人写诗填词,十分注重语言使用问题。为求“用字高妙”,通衢大道骑驴推敲者有之,反复修改 “累月不竞”者有之,互相切磋能者为师者亦有之。齐己拜郑谷为“一字师”,任翻题诗后行数十里又返回去改 “一”字,都是为人所熟知的佳话。古代诗人还有爱用某字、善用某字的情况。《萤雪丛说》 云:“老杜诗酷爱下 ‘受’ 字,如 ‘修竹不受暑’,‘轻燕受风斜’,‘吹面受和风’,‘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得之妙,不一而足。”《秋窗随笔》 云:“长吉 (李贺) 善用 ‘白’ 字,‘如 ‘雄鸡一声天下白’,‘吟诗一夜东方白’,‘蓟门白于水’,‘一夜绿房迎白晓’,‘一山唯白晓’,皆奇句。”张先爱用 “影”字,则是他自己特意说明的。

古人用字之 “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有宛转曲达之妙,有以少总多之妙,有譬喻比拟之妙,有虚实相生之妙,有视听通感之妙,有绮丽绚烂之妙,有朴素质直之妙,有点铁成金之妙,有首创独造之妙……如果从大处着眼加以概括,则最基本的是两大类: 一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摹,二是对主观感情的形象表达。冯延巳 《南乡子》 以“细雨湿流光”摹写雨中芳草: 细雨如丝,飘洒在草地上,微风吹过,草上闪耀着阵阵白光,似在 “流”动,十分真切精细地写出了特定的景色,王国维以为此五字 “能摄春草之魂”( 《人间词话》)。欧阳修《望江南》咏蝶词有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句,蝴蝶翅膀很薄,半透明,翅上有粉,沾雨后,在霞光雾气中翻飞,给人一种 “腻”的感觉,“腻”字可谓体察入微,描绘精当。这是用字妙在工于写物的范例。李清照 《声声慢》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愁苦心情,“寻寻觅觅”四字,把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空虚寂寞、若有所失的惆怅心理写得形神兼备,动人心魄。张端义在 《贵耳集》 中称赞说:“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这是用字妙在善于言情的范例。在准确描摹客观事物,形象表达主观感情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技巧,再加反复锤炼、推敲,则用字自可高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