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悲凉悱恻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风格类·悲凉悱恻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词,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王弈清《历代词话》 引 《古今词话》 语)

【词例】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故山松菊志,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解析】悲凉悱恻,即表达的感情悲苦凄切。

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传世之作是《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这种曲调适于表达激越雄壮的感情,《小重山》 则适于表现细腻轻扬,凄凉幽怨的感情。因此这首词的风格与 《满江红》 不同,它委曲婉转地倾吐了岳飞报国无门的一腔悲凉悱恻情怀。

绍兴八年 (1138),宋高宗听从了投降派头子秦桧的意见,遣王伦使金议和。金、宋多次较量后,金人已摸透宋朝软弱无能的本性,所以在这次和议中得寸进尺,提出要宋朝皇帝向金帝称臣,并派使南来“诏谕江南”。这引起全国上下爱国之士的强烈反对,一些主战派朝臣纷纷上书表达爱国抗战之心,但腐朽的南宋朝廷不仅不采纳这些人的主张,反而打击迫害他们,其中胡铨就因上书而遭贬谪,甚至连同情他的人也受到打击。在这种黑色恐怖中,一直怀有“恢复故疆,迎还二圣”的岳飞,见朝廷日益苟安,心情非常沉重,于是在这首 《小重山》 中抒发了这种苦闷情绪。

词的上片侧重叙事,写作者深夜梦醒,起来独自徘徊的情景。首句说昨夜因有心事而难眠,听到蟋蟀不停地叫。“寒”字点明已到秋天,秋天已到,岁月将尽,而自己的事业却远未成功,有时不待我的感慨,这大概就是作者忧思难眠的原因,一腔悱恻之情自然流露出来。“惊回千里梦,已三更。”不知什么时候睡去了,也许刚刚朦胧睡去,就又被蛩声吵醒。蟋蟀叫声轻微,“凄凄更闻私语”,“哀声似诉”(姜夔),也许还有点催眠的作用,怎么会惊醒词人呢?与其说是惊醒,不如说词人并未酣睡,朦胧中却做了一个梦,至于做的是什么梦,作者没有说,只说梦中行千里。他也许在梦中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中原,那是他过去曾征战过的地方,那里有他可爱的家乡。也许他在梦中又回到杀敌战场去“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想蛩声又使他从梦中惊醒。“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陆机 《毛诗疏义》),这声音也象督促作者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现实却是报国无门,怎能不使他“惊”。时已深夜,不能成寐,索性“起来独自绕阶行”,夜深人静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台阶徘徊,满腹心事,无人诉说,其凄苦的感情是很深重的。“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众人的“悄悄”写作者的“独行”形成对比,暗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整个上片通过惊梦,月下徘徊的描写,刻划了主人公忧愁苦闷的形象。

词的下片侧重抒情。为国家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是岳飞一生的抱负。他在 《满江红》 写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如今,他为功名白了头,而功名却没有实现。“旧山松竹老”中的“旧山”,指旧日的家山 (岳飞的故乡在河南汤阴),也指广大的中原沦陷区。“松竹老”暗含中原遗民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受尽了折磨,他们渴望恢复,只因有人“阻归程”,是谁“阻”呢?是金人?是朝廷的投降派?二者兼而有之。正因有志报国而无路请缨,作者才夜不能寐,渴望倾吐,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道出了内心的苦闷:有满腹心事要说,却又不能对人说,只有用琴声来表达; 即使用琴声表达出来了,又有谁能理解呢; 就是把弦弹断了又有谁来听?那么,他想说什么?他的“心事”是什么呢?清人陈郁在 《藏一话腴》中说:“武穆 《贺讲和赦表》 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谿壑之求。’故作诗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也。”可见岳飞的难言之隐正在于此。

这首词同 《满江红》 那种“壮怀激烈”的直抒胸臆手法不同,而是把对时局的看法,愤激的感情通过外在形象、比喻、用典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增加了悲凉气氛和凄切的感情密度。

“靖康之变”给国人心灵留下巨大创伤,前面是愤于外敌,背面又愤于内患,在这双重压迫下,当时的词坛的普遍特色是呈现出 “悲凉”型的美感,岳飞的这种悲凉悱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辛弃疾的 《破阵子·醉里挑灯》和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都是悲凉悱恻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