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学校——古代官学的雏形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商代无疑是一个奴隶制度的国家,它有600多年历史,约于公元前16世纪初到公元前11世纪。商后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故商代又称为殷代,或称殷商。殷商已有学校教育制度,并为考古出土的文物所证实。据古籍所载,如《孟子》说:“殷曰序”,《说文解字》及《汉书·儒林传序》说:“殷曰庠”,《礼记·王制》说:殷有“右学”和“左学”,《明堂位》又说殷学叫“瞽〔gu 鼓〕宗”。这就是说,商代已有了“序”、“庠”、“学”和“瞽宗”四种学校了。“庠”、“序”是从夏代继承发展而成,其教学内容更为扩充。那时国家的大事有两种:一是祀(祭祀祖先),二是“戎”(军事征伐)。学习祭祀活动中的礼乐和学习军事活动中的技术就成为当时学校的主要内容。“庠”和“序”都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庠”本是养老的地方,到了商代仍有养老的作用,同时也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如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等;但同时“庠”也是习射的地方。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其中一片有关于在“庠”教练射箭的记载,可见“庠”的教育作用到了商代扩大了。“序”不仅是习射,还要学习武舞;不仅要学习射箭的技术,还要学习“射礼”,商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所以通过“序”,教育贵族子弟,要懂得射箭的礼仪、礼节,并进而明确君臣上下长幼的规矩。

商代的“瞽宗”和“右学”是学习礼与乐的学校,层次比较高,是古代的高等学校。据考证,殷商崇尚右,以西为右,所以把大学设在西郊,这样,设在西郊的大学也叫作“右学”。“瞽宗”原是宗庙。在那里选择有道德的精通礼乐的文官教授贵族子弟。后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学校,设在西,故称为“西学”。可见“右学”、“西学”、“瞽宗”是同一种学校,即商代的大学。后人也叫商代的大学为“辟雍”,也称为“西雍”,是学礼乐的地方,这是商代大学的又一名称。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未发现“序”及“瞽宗”,却屡见“教”与“学”字,如有一片甲骨文卜辞上说:丙子日卜问上帝:“子弟们上学回来,会不会遇上大雨?”占卜是王室的事,遇有大事才进行占卜,贵族子弟上学成为占卜的内容,可见商代对贵族学校教育的重视。又一片卜辞说:商王命令某官认真负责地教育王族成员。更有趣的是有一片卜辞说:“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多方”,即多国,“戒”,像人手持戈而警戒,或手持戈而舞蹈,“教戒”,即指习武与习舞,这与殷序习射、瞽宗习礼乐之说相吻合。这片卜辞反映出殷时邻国多派遣子弟来游学,说明那时殷的大学已经有了周围邻国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礼乐了,足见商代学校已相当发达。有人说,这是中国“留学制之滥觞〔shang伤〕”。

甲骨文字还表明商代已进行读、写、算教学。所出土的甲骨文单字已达4500个左右,形声、会意、假借等进步的方法已普遍使用。这说明商代文字的发展已很成熟,自然会出现长篇文字记录。 甲骨文有册字,作,像把竹木简扎在一起;有“聿〔yu 玉〕(笔字的本字,秦以前书写工具名聿)”字,作,像手持刻刀。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已具有进行读书、写字教学的需要和条件。有一个骨片上有五行字,重复地刻着“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0天的干支表。其中一行字迹特别工整,大概是教师所刻的范本。其余四行则歪斜不齐,显然是学生初学时的习刻。这既有趣味又有价值,告诉我们殷商学校教字认字的方法,已是采用日常必需的文字,令学生摹写认识,反映了当时传授与学习文字的真实情形。

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这与数学的发展有关。 甲骨文中的数字最大已达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那时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一些几何图形,所以数学也已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商代贵族很重视学校教育,设立了贵族学校——序、庠、学、瞽宗。教师是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学的雏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