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春绝句(其十)·王士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冶春绝句(其十)·王士禛
当年铁炮压城开,折戟沉沙长野苔。
梅花岭畔青青草,闲送游人骑马回。

中国古代素有游春的传统。仲春三月,人们结队作伴,到郊外赏花作诗,饮酒踏青,此举被看作是风流雅事,王士禛在扬州任推事时就尤好于此,这一组《冶春绝句》即是在游春时写的。

不过这一首却不同寻常,它是悼念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清兵大举南下时,史可法带领三千将士固守扬州,清兵久打不下,后以火炮破城,史可法英勇殉难,尸骨都没留下。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史的衣冠葬于广储门外梅花岭畔。此事距王士禛前来游春仅二十年。诗人到此,触景生情,自然有一番感慨。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用往事与实景的对照来表达对历史的某种观照和态度。这种态度诗中没有明说,需要读者自己去体味。

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两句为一部分,写历史的追忆。“当年铁炮压城开”,“压城”,形容清兵攻势的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势头,从“铁炮压城”到“开”简洁地表现了这场战斗的全过程,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激烈,力量对比的悬殊,以及最后的城破。“折戟沉沙”一般用来形容战场留下的残迹,杜牧《赤壁》诗中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句子,意思相似。但这里还带有军败被歼的意思。当年战争的残迹连同史可法所捍卫的南明朝廷都已成为过去,战场上的创痕也已长满了青苔。历史被现实掩埋了。短短两句,包容量很大。

后两句写眼前看到的景物。诗人选取了两个角度,一是梅花岭畔史可法的衣冠冢。冢上青草丛生,寂寞荒凉,也许就像这青草一样,史坟已成为某种供人观赏的景致了。

另一角度是踏青的游人。正值春游时节,一批批踏青者骑着马,带着余兴悠悠归来。“闲”字用得意味深长,和“当年铁炮压城开”正好形成一种对照。当年的战场今天已是游人消闲的地方,紧张、恐怖的气氛烟消云散了,生活的变化该有多大!如果今天史可法有灵,该会怎么想呢?诗人颇有深意地用了一个“送”字,这就把坟冢连同坟上的青草都写活了,仿佛它们正注视着眼前经过的一切,注视着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人们。相反,游人们却未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忘却和存在是渔洋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我们在《渔洋诗话》中发现,作者曾盛赞苏轼的那首《陌上花》:“陌上花开胡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这首很可能就是受了苏轼的影响。假如这样的话,那么诗中的沉痛是自不消说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