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亭(其一)·张之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九曲亭(其一)·张之洞
余戊辰提学湖北,来游西山,见亭已圮,出钱造之,今二十八年矣。
华颠文武两无成,羞见江山照旆旌。
只合岩栖陪老衲,石楼横榻听松声。

张之洞《九曲亭》诗共三首,这儿选了第一首。据诗前小序,张之洞1868年(戊辰)任湖北学政时游武昌西山,见古亭倾圮,遂出资重修,二十八年后(即1896年丙申)他故地重游,心怀枨触,乃写下三诗。在他写诗的前二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二年,则是康梁戊戌变法,这一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关键的几年。

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九曲亭为苏轼谪黄州团练副使时游武昌西山,因废亭遗址营之而成,以登此亭须穿行于羊肠九曲之山径而得名,“游者至此……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登高望远,怀古念今,每令人诗情不能自已,广雅亦是如此。

诗的前二句,诗人慨叹自己头发已白却文武事业两无成就,只能含羞面对江上山中飘动着的旌旗。其实张之洞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此时方60岁耳顺之年,不算很老,在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致力于洋务运动也并非事业无成,“华颠”、“无成”云云,主要是着重表现他身为封疆大吏,空对岁月蹉跎,不能为国内起衰、外御侮的忠愤之情。“照旆旌”语出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但与杜慷慨豪壮的意趣殊别,予人一种日暮途穷的悲怆感。“旆旌”一层明意是标志张之洞身份的大旗,一层暗意则是作为军旗象征战火。“羞见”句,既说出了愧对朝廷的高官厚禄,也说出了愧对外国的侵略压迫。

诗的后二句,诗人道:我既年老无成,看来只该隐居深山陪陪老僧谈禅,在简陋的石楼中横张一榻卧听松风之声了。语气故作潇洒,却让人读了始终轻松不起来。这种效果,有类于现当代人们所说的“黑色幽默”,语句之风趣,适增悲怆。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云:“同光诗人什九无真感,惟二张为能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二张者,之洞与謇也。之洞负盛名,领重镇,出将入相,……处新旧变革之际,危疑绝续之交,其身世之感,一见于诗,……如《九曲亭》……诸作,皆沉郁苍凉,其感叹之深,溢于言表。……盖之洞……丁满清末造,知国事之不可为、其主张之无补于危亡,而身为封疆大吏,又不得不鞠躬尽瘁以赴之。”这段话,评论张诗,可谓鞭辟入里,读者不妨参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