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五月二十日绝笔·翁同龢
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
这是作者的绝笔诗。甲辰,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五月二十日,为阳历7月3日。这一天,翁同龢病危,临终前,他向守候在身边的亲属口占一绝,即此诗。是日夜分,他便谧然长逝。诗只四句,却是作者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抒发了他深沉的感慨和无尽的浩叹。
起笔即凝炼沉重,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慨、悲喜、穷达熔铸在十个字之中,涵量极大。翁同龢生于1830年。1850年入京,贡试和拔贡考试均名列第一,始任七品京官,这便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开端。1856年考中状元,从此他仕途畅达,作了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任刑部尚书,两参军机,又任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曾举荐康有为,赞助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898)6月15日,戊戌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令撤去翁同龢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的职务,将他“开缺回籍”,逐回江苏常熟老家。同年12月,慈禧又下谕旨,在历数翁的“罪状”之后,说道:“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恶者戒。”从此,这位清朝的一品大员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离开了维新运动,在家乡忍受着政治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困窘,度过了他的残年余生。从入京做官那一年算起,到作此诗的时候,五十多年过去了,所以起句言“六十年中事”。这里的“事”既是诗人自己所经历之事,也是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所遭逢之事,个人的忧患,国家的危难,赋予这一“事”以丰富的蕴含。为官时即已深知宦途的坎坷,革职后更体验到人心的险恶、世态的炎凉,生命临近终结的时候,更是看透了这一切,因此诗人用“凄凉”二字概括他的一生。这是仕途的凄凉,官场的凄凉,乡居的凄凉,临终的凄凉,死后的凄凉,人生的凄凉。这一声凄凉里蕴含着无数的话语、不尽的感慨。
然而,诗人却没有让泪水流出,倒是说了句有泪不轻弹的话。这两句诗也极为通俗易懂,平淡无奇,但同样是饱含至情深意的诗句。并非无泪,而是有泪不弹,这或许是免得亲人悲伤,或许是出自诗人的刚强,但更深刻的,或许是诗人有什么难言的隐衷,无人可以解会,或许是诗人在强大的凄凉之感中已经超脱了流泪的境界。翁同龢在临近逝世的一二年里,由于国家、个人、亲眷、朋友等各方面的不幸,愈发觉得孑然无依,老怀忧伤。到临终之时,这种孤独、寂寞、忧患、伤心达到了极致。“草野孤臣空涕泪”的日子已经过去,他只是在生命的垂危之时,在情感的高峰之中,品味人生的滋味,回首人世的悲欢。
全诗字句通晓易懂,不事雕琢,但诗意凝重精炼,字字千钧,隐忧深重。格调悲愤苍凉,让人感受这位饱经沧桑的政治家临终前的孤独感,和摆脱了人世毁誉荣辱的凄凉的安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