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二首(选一)·莫友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有感二首(选一)·莫友芝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这首诗写于咸丰十年(1860),是作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慨叹清政府丧权辱国而作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咸丰七年(1857),英法侵略者组成联军从海上入侵中国,先陷广州,后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如丧家之犬,匆忙离京出逃。诗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上句写英法侵略者从海上入侵中国,下句写清政府不堪一击,连京城也保不住了。门关,原指管理、守卫城门关隘的人员,这里指清政府守卫京城的官员和军队。侵略者攻陷京城,皇帝出逃,国门大开。“亦可伤”,诗人感事抒怀,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也为全诗定下了悲怆愤慨的基调。

接着诗人以议带叙,生发“亦可伤”的深层意蕴。“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外族入侵,本来是自古以来常有之事,而当政者不仅丧失警惕,而且同侵略者讲仁义道德,过于宽容了。这二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语含讥讽,表现了对清政府奉行投降政策的抨击和谴责。

如果说第二联批评政府的决策,第三联就更不顾忌讳,直接把矛头对准咸丰皇帝了。根据历史记载,咸丰皇帝在北京沦陷之前,曾信誓旦旦,颁发“上谕”,要“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后来又扬言要依众议,“坐镇北京”,“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即是讥讽此事。这二句措词比上联更为委婉含蓄,不仅不明言其事,不直斥其人,而且用似颂扬的语气,说禁军保卫了京城,使京城文物免受劫掠;皇帝冒着严寒,御驾亲征,抵御外侮。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禁军在英法联军面前不战而溃,京师遭受空前的蹂躏洗劫,堪称文化艺术宝库的圆明园的珍宝被劫掠一空,并被纵火焚毁。而咸丰皇帝还在侵略军进犯北京之前,就已不顾国政,逃离京城。这种反语正说的诗句,只要经历过这场战争灾难,或对这场战争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品味出作者对皇帝不顾国政,对政府腐败无能的抨击的良苦用心,意蕴深邃,耐人思索。

诗的结语突出了反侵略的爱国主题。“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借南唐与朱崖二个历史事件,揭示现实,深化主题。这二句意思是说:英法侵入中国,都非南唐、朱崖二事可比,南唐是本民族的事,朱崖虽是“蛮夷”,但远离京城,而英法联军打入了北京,真是“鳞介”与“冠裳”相混,直接危及国家的存亡了。沉郁悲怆的情调,形象地传导出时代的救亡的忧患意识。

莫友芝作诗,喜接触时事,写社会离乱,反映国家民族衰落的现实。但他所作的离乱诗,大多是攻击、污蔑当时席卷南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但也有小部分反映殖民主义侵略的爱国诗作,《有感》是爱国诗中较有代表性之作。这首诗反映了宋诗派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议论时事,感慨国殇,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格调沉郁悲怆,用语委婉含蓄,议中传情,寓哀怆愤慨于深沉凝重的议论之中,字字句句激荡着诗人忧虑国殇的感慨,体现出忧切国运的爱国情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