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学洢



课文导读

魏学洢 (约1596—1625), 字子敬, 嘉善 (今浙江嘉善) 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 其父魏大中因上书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因此被诬下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 想营救他的父亲, 可是他的父亲却被暗害于狱中。 他扶柩归乡, 因父亲冤案, 成天号泣, 不久也悲愤而死, 大约只活了30岁, 明崇祯年曾诏旌他为孝子。 他一生未做过官, 但极好学而且善文, 著有 《茅檐集》。

《虞初新志》 为清代张潮编辑的小说集。 本书共20卷。 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文言短篇, 计150篇, 每篇后附有编者简短评语。 “表彰轶事, 传布奇文”, 是编辑本书的用意。 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后又有郑澍若编辑的 《虞初续志》 12卷, 性质、 体例相同。 本文选自张潮编辑的 《虞初新志》, 略有删节。

明朝的时候, 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相当高妙。 如明代冯梦龙的 《古今谈概》 一书,其中 “雕刻绝艺” 条记载: 吴人顾四以核桃刻小船, “篷、 樯、 舵、 橹、 纤、 索莫不悉具”; 上刻三人, 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 “其人物之细, 眉发机, 无不历历分明”。这与本文所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 “雕刻绝艺” 条同时还记载了 “橄榄花篮” 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 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本文的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它以 “核舟” 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物、 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突出重点, 有详有略地对 “核舟” 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

课文注译

明有奇巧(2)人曰(3)王叔远,能以(4)径寸之(5)木,为(6)宫室、器

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7)势象形,各具(8)情态。尝(9)(10)余核舟一,盖大苏泛(11)赤壁云(1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13)(14),高可(15)二黍许(16)。中轩敞(17)者为(18)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19)窗而观,雕栏相望(20)焉。闭之(21),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22)

船头坐三人,中峨(23)(24)(25)多髯(26)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27)一手卷。东坡右手执(28)卷端(29),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30)有所语。东坡现(31)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32)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33)(34)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5)。卧右膝,诎(36)右臂支(37)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38)之,珠可历历(39)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40)。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41)木,右手攀(42)右趾,若(43)啸呼(44)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45)炉,炉上有壶,其(46)人视(47)(48)(49)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50),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51)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52),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53)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54)不盈寸。盖简(55)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 〔奇〕 奇妙。 (2) 〔巧〕 精巧。 (3) 〔曰〕 叫。 (4) 〔以〕 用。 (5) 〔之〕 的。 (6) 〔为〕 做。 这里是雕刻的意思。(7) 〔因〕 就着。 (8) 〔具〕 具有。 (9) 〔尝〕 曾经。 (10) 〔贻〕 赠。 (11) 〔泛〕 坐船。 (12) 〔云〕 语气助词, 不译。(13) 〔有〕 同 “又”。 (14) 〔奇(jī)〕 零头, 余。 (15) 〔可〕 大约。 (16) 〔许〕 上下。 (17) 〔轩敞〕 高起宽敞。 (18) 〔为〕 是。 (19) 〔启〕 打开。 (20) 〔相望〕 互相对望。 (21) 〔之〕 代词, 代指窗户。 (22) 〔之〕代词, 指代 “望着字的凹处”。 (23) 〔峨〕 高高的。 (24) 〔冠〕 帽子。 (25) 〔而〕 并且。 (26) 〔髯〕 胡须。(27) 〔阅〕 观看。 (28) 〔执〕 拿。 (29) 〔端〕 边。 (30) 〔如〕 像。 (31) 〔现〕 露出。 (32) 〔比〕 靠近。 (33) 〔绝 〕特别, 极。 (34) 〔类〕 像。 (35) 〔属〕 相似。 (36) 〔诎〕 同 “屈”, 弯曲。 (37) 〔支〕 支撑。 (38) 〔倚〕 靠。(39) 〔历历〕 分明可数 。 (40) 〔楫 〕 船桨 。 (41) 〔衡 〕 同 “横 ”。 (42) 〔攀 〕 扳 。 (43) 〔若 〕 像 。 (44) 〔啸呼〕 呼叫。 (45) 〔抚〕 摸。 此处为 “靠近”。 (46) 〔其〕 那个。 (47) 〔视〕 视线。 (48) 〔端〕 端直。 (49) 〔容〕神色。 (50) 〔夷〕 平。(51) 〔甫〕 通 “父”, 男子的美称, 多附于表字的后面; 叔远甫 , 也就是 “字叔远 ” 的意思 。 (52) 〔了了 〕清清楚楚。 (53) 〔通〕 总。 (54) 〔曾(cénɡ)〕 语气副词, 竟, 却。 (55) 〔简〕 通 “拣”, 挑选。

问题与探究

1.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 你还学过哪些类似文章? 有何感受?

2. 文中涉及 “大苏泛赤壁”, 这是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 苏轼曾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著名作品, 请你在课外去读一读, 好吗?

文章链接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2)时始印五经,已(3)后典籍(4),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5)活板。其法用胶泥(6)刻字,薄如钱唇(7),每字为一印(8),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9)之。欲印,则一铁范(10)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11)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2)。若止(13)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14)用之,瞬息可就(1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16)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本格贮之。有奇字(17)(18)无备者,旋(1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20),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2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22),用讫(23)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4)

昇死,其印为(25)予群从(2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

(1) 〔板〕 同版。 (2) 〔五代〕 指唐以后的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等五个朝代。 (3) 〔已〕通 “以”。 (4) 〔典籍〕 传统的重要书籍。 (5) 〔为〕 发明。 (6) 〔胶泥〕 黏土。 (7) 〔钱唇〕 铜钱的边缘。(8) 〔印 〕 字印 , 名词 。 (9) 〔冒 〕 覆盖 , 涂抹 。 (10) 〔铁范 〕 铁框子 。 (11) 〔炀 〕 烘烤 。(12) 〔砥〕 磨刀石。 (13) 〔止〕 通 “只”。 (14) 〔更互〕 交替, 轮流。 (15) 〔就〕 完成。 (16) 〔以〕用。 (17) 〔奇字〕 不常见字。 (18) 〔素〕 平常。 (19) 〔旋〕 立刻。 (20) 〔者〕 ……的原因。(21) 〔兼〕 并且。 (22) 〔燔土〕 胶泥活字。 (23) 〔讫〕 完。 (24) 〔殊不沾污〕 一点也不与药相粘。(25) 〔为〕 被。 (26) 〔群从〕 子侄们。

译文:

用雕版技术印刷书籍, 唐代还没有盛行。 从五代开始印刷五经, 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庆历年间, 有一个平民叫毕昇, 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方法是: 用黏土刻字, 像铜钱的边缘那么薄。 每个字为一个字印, 用火烧令之坚硬。 先放一块铁板, 用松脂、 蜡和纸灰等涂在上面。 想印刷时, 就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 密密的布上字印; 一铁框为一版, 拿到火上去烘烤; 药稍稍熔化, 就用一个平板按在上面, 那字就像磨刀石那么平。 如果只印二三本书, 不算简便; 如果印几十几百上千本, 就非常快了。 经常准备两个铁板, 一版在印刷, 另一版已开始排字, 这版印完了, 第二版已准备好, 这样交替使用, 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印, 如 “之” “也” 等字, 每字有二十多个字印, 用来防备一版内有重复的地方。 不用时, 就用字条贴在活字分类木格上, 把字按韵分类, 将同韵的字贮放在一个木格里。 有不常见的字平常没有准备的, 马上刻好, 用草木烘烤, 一会儿就完成了。 不用木料做 (字印) 的原因是木材的纹理有疏有密, 如果沾了水就会高低不平, 并且会与药粘在一起, 不能取出来; 不像胶泥活字, 用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 用手轻轻一拂, 字印就会自己掉下, 一点也不与药相沾。

毕昇死后, 那些字印被他的子侄们所得, 至今珍藏着。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奇巧( ) 2. 八分有奇( )

3.若听茶声然( ) 4. 高可二黍许( )

5. 持就火炀之( ) 6. 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 8.殊不沾污( )

二、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 左手倚一衡木

A.板印书籍 B. 若止印二三本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 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力求简洁。

1. 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计一舟, 为人五, 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奇字素无备者, 旋刻之, 以草火烧, 瞬息可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 ②苏、 黄共阅一手卷。 ③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④鲁直( )手执卷末, ( )手指卷, 如有所语。 ⑤东坡现( )足, 鲁直现( )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⑥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 黄不属。 ⑦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 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1. 解释下列词语。

绝类( ) 相比( ) 属( ) 夷( ) 了了( )

2. 以下对第一段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3. 第一段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一句是第______句。

4. 为第一段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5. 文中对苏黄姿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6. 第一段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7. 用 “/” 标示朗读下面一句话的正确停顿: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8. 这几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9. 翻译句子:

(1)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写出选段的通假字:_________ 通 _________ ;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