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某,写信人的自称。

〔蒙教〕受到(您的)指教,指接到来信。蒙,受到,承受。敬词。

〔窃〕下。旧时的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游处〕同游共处。即交往共事。

〔每〕时常。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是因为所持的主张和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缘故。操,持。术,这里指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法。

〔强聒(guō)〕(在耳边)硬啰唆。聒,大声吵闹。

〔不蒙见察〕不能得到您的理解。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11)〔故略上报〕所以简单地给您写了回信。上报,写回信的一种客气说法,这里指王安石在接到司马光第一封反对新法的来信时的简短的覆信。

(12)〔不复一一自辨〕不再一件一件地为自己辩解。辨,通“辩”。

(13)〔重(chóng)念〕再三考虑。

(14)〔视遇厚〕(对我)高看、厚待。视遇,看待。

(15)〔于反覆不宜卤(lǔ)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即鲁莽,不仔细考虑事理,冒失。

(16)〔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17)〔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君实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18)〔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表示议论的开始。

(19)〔儒者〕指读书人。

(20)〔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副)。

(2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和实都弄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2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用来教育我的。

(2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是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新法的四条罪状。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新法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

(24)〔怨谤〕怨恨和攻击。

(2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26)〔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经过审定。

(27)〔以授之于有司〕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实行)。

(28)〔举先王之政〕实行前代君主的政策。

(29)〔辟(pì)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排除、驳斥。

(30)〔难(nàn)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

(31)〔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

(3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

(33)〔不恤国事〕不顾国家大事。恤,关心,顾念。

(34)〔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讨众人的喜欢。

(35)〔上乃欲变此〕皇帝要改变这种风气。

(36)〔抗〕抵制。

(37)〔汹汹然〕大声吵闹的样子。

(38)〔盘庚之迁〕盘庚迁都。盘庚,商代(约前十六世纪前十一世纪)国君。古书说他迁都时,臣民都反对他,他先后对贵族、臣僚发表了三次讲演,说明迁都的必要和原因。

(39)〔胥(xū)怨者民也〕老百姓都表示怨恨啊。胥,都。

(40)〔非特〕不只是,不仅是。

(4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他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度,法则,计划。

(42)〔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这样做正确,然后行动起来。度,揣度,考虑。

(43)〔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就不再改悔。是,动词,认为正确。不见可悔故,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理由。

(44)〔在位〕指执掌朝政。

(45)〔膏泽斯民〕施恩于人民。膏泽,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斯,这些。

(46)〔一切不事事〕一切事情都不做。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

(47)〔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48)〔知〕领教。

(49)〔由〕因由,机会。

(50)〔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思是不胜敬仰。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话。不任,不胜。区区,这里是诚恳的意思。向往之至,向往到极点。

【译文】承您昨天来信对我进行指教。我私下认为咱俩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讨论一些问题上咱们却经常有分歧,这是因为彼此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我虽然老想在您耳边经常劝说您,但我知道您一定不会谅解我,所以上次只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件件地替自己辩护。但又考虑到您对我是那样的重视、厚待,因此在书信往来上是不应该粗率简略的,所以我要在信上详细地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吧。

有学问的人所争论的问题,都注重名和实是否相副,如果名和实都已辨别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教导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追求钱财、与民争利,拒绝接受意见,因此受到天下人的怨恨和攻击。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人员去执行,不能算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为国家办好事除弊病,不能说是惹事生非;为国家管理财政,不能算是追求财利;斥责错误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决不是拒绝接受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是我本来就料到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帝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人的多少,尽一切努力来帮助皇帝抵制他们,这样,那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商朝的君主盘庚迁移首都的时候,不仅朝廷里当官的反对,连老百姓都抱怨。盘庚却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原来的计划;这是因为事先考虑到行动是对的,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可以改悔的必要。如果您认为我做宰相很久却没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给老百姓们带来恩惠,用这些来责备我,那么我知道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让我一切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那却是我不愿意的。

没有机会见面,非常想见到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