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秋望》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梦阳·秋望》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这首诗的题目,钱谦益《列朝诗集》作《出使云中》,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作《出塞》,此据邓云霄、潘之恒搜校本《空同集》。诗人在宋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为户部主事时,曾奉命犒榆林军,七律《榆林城》与此诗即作于此次出塞犒军时。《秋望》诗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于扶危定倾、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风力遒劲,慷慨悲凉,是李梦阳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非“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首句中的“汉宫墙”,一作“汉边墙”,指明代为防鞑靼入侵修筑的九边长城。榆林为九边之一,所筑边墙即今陕西边外之长城,东北起府谷县的黄甫川堡,西至定边县的盐场堡。从首联两句都写到黄河来判断,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很可能是在黄甫川堡。这里,边墙在侧,地近黄河,故水绕边墙之景首先映入诗人的视野。次句写秋雁南飞,既点明了节令,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颔联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客子”指远离家乡戍守边地的士卒。“追野马”与“射天狼”对举,不必作如实的理解。大意只是说,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弢”,弓袋。诗中以“弢箭”表示将军戎服带箭。“天狼”,星名,旧说以为天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故在古诗文中常以“射天狼”喻指出兵讨伐,以战争制止战争。这一联写出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还揭示出他们行为的思想基础——“射天狼”以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颈联上句所写,是诗人视线从训练场移开后在黄河渡口见到的景象。这里,尘土飞扬,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一派繁忙。“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迷飞挽”,意谓在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忙碌中的车队、船队。颈联下句所写,时、地都已转换。其时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的目光从熙来攘往的黄河渡口移到了洒满月光的阒无人声的清冷的古战场上。这是战争爆发前的沉寂,练兵场上的紧张与黄河渡口的繁忙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诗人的心不觉收紧了。一个“冷”字虽是专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与寒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尾联抒情,从前三联见到的望中景象中自然转出。诗人深知,战斗的成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心。明代边患严重,瓦剌、鞑靼先后构成明王朝西北和北方的主要威胁,榆林等明朝重要的军镇要地,经常受到袭扰。就在诗人这次犒军期间,所到之处也无不显出大战即将降临的景象。他在《榆林城》诗中说:“旌干袅袅动城隅,十万连营只为胡。”又说:“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李梦阳不希望见到劳师动众、师老兵疲、战火连绵的情况长此下去,对于朝廷用人不当、指挥失宜又多所不满,故而在《秋望》等诗中一再呼唤郭子仪式的人物再世。从《秋望》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边地动乱的影子,而且还具体感受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