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课文导读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自号稼轩,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 生长在山东沦陷区。 1161年, 金兵大举南侵,山东农民起义领袖耿京起来抗金, 辛弃疾率领2000人去投奔, 作战英勇, “壮声英概”。 次年归顺南宋, 高宗派他到江阴做官, 后又做湖北、 湖南、 江西地方官, 励精图治, 政通人和。 他坚决主张收复中原。 当时主和派势力再起, 辛弃疾向宋孝宗献《美芹十论》, 后向宰相上书 《九议》, 陈述其抗金主张和收复大计, 但他遭受妥协投降派的嫉妒, 所提抗金建议未被采纳, 43岁那年被主和派弹劾而革职丢官, 先后在江西上饶、铅山两地过了20年的闲居生活。 1203年宋宁宗又起用他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改任镇江府, 但他的愿望仍不能实现, 最后又被弹劾回到铅山, 1207年忧愤而死。
辛弃疾一生始终以抗金报国为己任, 却长期被投闲置散, 心情非常愤懑忧郁。 他常作词以言志, 表达奋力向前、 坚决抗金的雄心, 倾诉壮志难酬的忧愤, 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他的词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 善于用典,不拘一格, 与
苏轼并称 “苏辛”, 是继苏轼之后的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著有词集 《稼轩长短句》。
西江月, 词牌名。 《西江月》 上阕通过三种动物鹊、 蝉、 蛙来写景,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下阕写人, 陶醉在丰收喜悦中的词人还没回过神来, 夏天的骤雨便光临了,天气突变, 词人稍显匆忙, 心情也开始焦急, 猛抬头, 一片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 “社林边”, 焦急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词人为这幅农村风景图抹上了一层恬静、 欢愉的色彩。
课文注译明月别枝惊鹊(2),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3)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4),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5)社林(6)边, 路转溪头忽见(7)。
(1)〔别枝〕另一树枝。(2)〔惊鹊〕使乌鹊受惊。惊,使动用法,使……受惊。(3)〔说〕述说,这里有预报的意思。(4)〔天外〕天边。(5)〔茅店〕乡村小客店。(6)〔社林〕土地庙旁边的树林。(7)〔见〕通“现”,显现、出现。文章链接浣 溪 沙
苏 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2),
相排踏破茜罗裙(3)。
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鸢(4)翔舞赛神(5)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6)。
注释:
(1) 〔使君〕 是古代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2) 〔棘篱门 〕 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 , 这显示了典型的古代农村环境。 (3) 〔茜罗裙〕 红色的罗裙。 (4) 〔鸢 (yuān)〕 俗称老鹰。 (5) 〔赛神〕 也叫迎神会, 是农村的一种迷信礼俗, 用仪仗、 鼓乐、 杂戏迎神出庙, 周游街巷。 (6) 〔卧黄昏〕 表明祭神活动持续了一天。译文:
乡村姑娘临时匆忙地梳妆打扮一下去看知府,
她们三个一团, 五个一伙, 拉拉扯扯紧靠着家门,
相互拥挤, 以至于把身上的红罗裙都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去参加庆祝丰收的祭神活动,
在摆满祭品的供桌上空, 乌鸦在盘桓飞翔,
还有一位老翁, 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 竟然卧在路旁, 悠悠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