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环
课文导读林嗣环, 清代人, 生卒年不详, 字起八, 号铁崖, 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元年(1647) 进士, 官至海南副使, 曾因事被谪戍边, 后遇赦 , 晚年住在杭州 , 并客死于此。 著有 《铁崖文集》《秋声诗》《湖舫存稿》 等。
《口技》 节选自林嗣环的 《秋声诗自叙》。 口技是一种用口模仿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技艺。 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生动地描绘了表演者模仿深夜里一户人家从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以及深巷发生火灾的情景。 文章写得跌宕起伏, 险象环生, 使读者犹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热情赞颂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精湛的技艺。在写作技巧上, 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 从正面细致描绘了各种声音, 也正面赞叹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直接称颂了口技表演者非凡的技艺。 作者犹嫌不足, 于是又用侧面描写来衬托。 写口技者技艺超群, 只用一句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写口技者表演精湛, 只写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写表演者让观众如身临其境, 只写他们 “无不变色离席”, 有力地烘托了表演的超凡卓越, 精妙绝伦。
课文注译京中有善口技者。会
(2)宾客大宴,于厅事
(3)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
(4)欠伸
(5),其夫呓语
(6)。既而
(7)儿醒,大啼
(8)。夫亦
(9)醒。妇抚
(10)儿乳
(11),儿含乳啼,妇拍而呜
(12)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13)不止。当是时
(14),妇手
(15)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16)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7)。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
(18)妙绝
(19)。
未几
(20),夫齁
(21)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22),盆器倾侧
(23),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
(24)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25)百千
(26)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27)。中间
(28)力拉
(29)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30);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31)屋许许
(32)声,抢夺声,泼水声。凡
(33)所应有
(34),无所
(35)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36),不能指其一端
(3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38)其一处
(39)也。于是
(40)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41)袖出臂,两股
(42)战战
(43),几欲先走
(44)。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
(45)毕绝
(46)。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 〔善〕 擅长。 (2) 〔会〕 恰逢, 正赶上。 (3) 〔厅事〕 大厅, 客厅。(4) 〔惊觉〕 指熟睡时被惊醒。 (5) 〔欠伸〕 打呵欠, 伸懒腰。 (6) 〔呓语〕 说梦话。 (7) 〔既而〕 不久, 紧接着。 (8) 〔啼〕 哭出声。 (9) 〔亦〕 也, 表示承接。 (10) 〔抚〕 抚摸, 安慰。 (11) 〔乳〕 前一个是动词, 喂奶; 后一个是名词, 指奶头。 (12) 〔呜〕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3) 〔絮絮〕 指连续不断地说话。 (14)〔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 (15) 〔手〕 名词作动词, 用手。 (16) 〔叱〕 大声呵斥。 (17)〔毕备〕 完全具备。 (18) 〔以为〕 认为,动词。 (19) 〔绝妙〕 奇妙到极点。 (20) 〔未几〕 不久。 (21) 〔齁 (hōu)〕 打鼾声。 (22) 〔作作索索〕 象声词, 摹写老鼠活动时的声响。 (23) 〔倾侧〕 翻倒倾斜。 (24) 〔少〕 稍微, 略微, 程度副词。 (25) 〔俄而〕 不久, 瞬间。(26) 〔百千〕 概数, 极言其多。 (27) 〔吠〕 狗叫。 (28) 〔中间〕 其中夹杂着。 (29) 〔力拉〕 象声词, 噼里啪啦。(30) 〔作〕 响起, 发出。 (31) 〔曳〕 拉。 (32) 〔许许 (hǔhǔ)〕 象声词。 (33) 〔凡〕 大凡, 凡是。 (34) 〔所应有〕即 “应当有的”。 (35) 〔无所〕 即 “没有……的”。 (36) 〔指〕 前一个 “指”, 名词, 手指; 后一个 “指”, 动词, 指明。(37) 〔端〕 一头, 这里指一种。 (38) 〔名〕 名词作动词, 说出。 (39) 〔处〕 地方。 (40) 〔于是〕 在这时。(41) 〔奋〕 扬起, 举起。 (42) 〔股〕 大腿。 (43) 〔战战 〕 打哆嗦 , 发抖 。 (44) 〔走 〕 逃跑 。 (45) 〔群响 〕 各种声响。 (46) 〔毕绝〕 完全消失。 绝, 灭、 消失。问题与探究1. 有人认为, 课文首段和尾段都有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 既使首尾呼应, 又强调口技表演者的道具的简单, 突出其高超的口技表演艺术。 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你能谈谈你的观点吗?
2. 文中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顷则, 妇梦中咳嗽” 一句属于以动写静的手法,请认真回忆一下, 就学过的古诗文中你还能找出类似这样写法的一两个诗句吗?
文章链接柳敬亭说书
张 岱
南京柳麻子, 黧黑, 满面疤癗, 悠悠忽忽, 土木形骸, 善说书。 一日说书一回, 定价一两。 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 常不得空。 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 王月生、 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 《景阳冈武松打虎》 白文, 与本传大异。 其描写刻画, 微入毫发, 然又找截干净, 并不唠叨。 勃夬
(2)声如巨钟, 说至筋节处, 叱咤叫喊, 汹汹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 店内无人, 謈
(3)地一吼, 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闲中着色, 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 倾耳听之, 彼方掉舌
(4)。 稍见下人呫哔
(5)耳语, 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 故不得强。 每至丙夜, 拭桌剪灯, 素瓷静递, 款款言之, 其疾徐轻重, 吞吐抑扬, 入情入理, 入筋入骨, 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 不怕其龀舌
(6)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 然其口角波俏
(7), 眼目流利, 衣服恬静, 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
(8),故其行情正等。
注释:
(1) 〔白文〕 不带唱的说词。 (2) 〔勃夬 (guài)〕 拟声词。 (3) 〔謈 (páo)〕 拟声词, 大声。 (4)〔掉舌〕 鼓舌, 开口。 (5) 〔呫哔 (chèbì)〕 低声絮语的样子。 (6) 〔龀 (zè) 舌 〕 咬舌 , 形容惭愧的样子。 (7) 〔波俏〕 形容口齿伶俐。 (8) 〔娈 (luán)〕 相貌美。译文:
南京柳麻子, 面色黄黑, 满脸长着疮疤、 小疙瘩, 行动随随便便, 身体像木偶一样呆板。 他善于说书, 一天说书一回, 定价一次一两银子。 请他的人要在十天前送去请帖、定金, 约好时间, 他经常不得空。 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 就是王月生、 柳麻子。
我听他说 《景阳冈武松打虎》, 与 《水浒》 的描述大不相同。 他描写刻画, 细致入微, 但又直截了当、 干净利落, 并不唠唠叨叨。 他的吆喝声有如巨钟, 说到关键的地方, 大呼叫喊, 声音震得房屋像要崩塌一样。 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 店内没有人, 武松猛然一吼, 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 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 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地坐着, 集中注意力听他说, 他才开口;只要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 听的人打哈欠伸懒腰、 有疲倦的样子, 他就不再说下去, 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 每到半夜, 抹干净桌子, 剪好灯芯, 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 他就慢慢地说起来, 声音或快或重, 或断或续, 或高或低, 说得入情入理, 入筋入骨, 把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摘下来, 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 恐怕都会惊叹得咬舌死去呢!
柳麻子相貌十分丑陋, 但是他口齿伶俐, 眼神流动, 衣服雅静, 简直与王月生一样的美好, 所以他们的身价正好相等。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乳: 妇抚儿乳 B. 毕: 群响毕绝
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
C. 犬: 遥闻深巷中犬吠 D. 止: 絮絮不止
其一犬坐于前止有剩骨
二、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B.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C. 几欲先走 D. 妇拍而呜之
三、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京中/有善口技者
B. 口技人坐/屏障中
C.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 遥闻/深巷中犬吠
四、 翻译句子。
众宾团坐, 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填空。
《口技》 记叙了一场精彩的__________表演, 读来如临__________, 如闻__________,令人叹服。 这篇文章节选自 《__________》, 题目为后人所拟, 《__________》 是清代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
六、 《柳敬亭说书》 一文中,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为此,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两段文字提到的口技和说书都属于民间艺术, 除此之外, 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 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