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原文及讲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 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是一篇书序,选自《孙中山全集》。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首先以相当简炼的文笔概括叙述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历艰难险巇”,“坚毅不挠”等词,形容了烈士们与反动派作斗争的种种艰难险阻。烈士们“与民贼相搏”,屡遭挫折,屡遭杀害,“踬踣者屡”,结果都失败了。而写到历次革命的惨重损失,以黄花冈起义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语气句句含悲,表现了痛惜痛悼的情感。第二层次角度陡转,强调黄花冈起义的巨大价值,它激励民气,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表现了激奋昂扬的情绪。烈士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使全国人民“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诗歌般对偶的语言,体现了无限赞美的感情。草木、风云等本没有情感,作者用拟人化手法,使之带上强烈感情色彩,天地万物似乎都在为英雄们的壮烈献身而悲泣! 用“怒涛”比喻全国人民所郁积的怨愤,形象地说明了怨愤程度之深。黄花冈起义对武昌起义起了先导的作用,作者满怀激情地礼赞黄花冈起义“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两个层次用对比手法,先写烈士牺牲之惨重,继而突出他们牺牲的巨大价值,从两个方面着墨,使人由衷地感觉到烈士们死得重如泰山。

第二段写黄花冈烈士墓碣之失修和事迹之湮没。“变乱纷乘”,使得“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烈士们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可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与纪念,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多年以后,“始有墓碣之建修”,而“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却无法一一了解清楚并传之不朽,有的只存姓名,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考,令人叹息! 文章用以司马迁之才能,也无法为田横等五百壮士立传的典故,感慨系之地表达了对由于缺乏材料等条件所限,无法将所有烈士事迹详细记载下来的深深遗憾,表现了痛惜的心情。上文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牺牲的痛悼心情,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烈士们为国捐躯,可是有的却不为人知,连英名留传后世都无法做到的遗憾,更进了一层。第一段写烈士牺牲的巨大价值,这一段写烈士们事迹不传,墓碣失修,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死得重如泰山,有的却连姓名也未留下,这是多么的不相称啊!

第三段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完成革命大业。作者以沉痛的笔触,写了当时国内形势的恶劣,“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革命纲领“不获实现也如故”。这种形势,正是鲁迅笔下的“风雨如磐闇故园”, 正是龚自珍笔下的“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反革命势力嚣张,革命势力被压得抬不起头。文章语重心长地勉励国人要“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要“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这样才能对得起死难烈士。又从反面对国人提出谆谆告诫: 如果不这样做,那就“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大业不能实现,黄花冈诸烈士的殷殷鲜血岂不白流了?我们将愧对烈士,没有面目见地下长眠的先烈! 文章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一句,很好地概括总结了全文痛悼烈士和勉励国人两方面的内容,收束全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的形式,抒情渗透到记叙、议论中,悼念烈士沉痛悲切,赞扬烈士热切激昂,勉励国人语重心长,种种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文章结构上简炼紧凑,显得一气呵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