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读
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 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守洛阳, 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 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 他看到了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和人民忍受着痛苦走上正义的卫国战争前线的情景, 这些可歌可泣、 可痛可恨的种种现象, 诗人用他的诗歌作了忠实的记录。 这就是著名的 “三吏” “三别”。 其中, 《石壕吏》 因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而广泛流传, 成为被誉为 “诗史” 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
本诗选自 《杜诗详注》, 是一首叙事诗。 全诗通过对 “有吏夜捉人” 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可贵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老妇的 “致词”, 前四句写 “致词” 的由来, “暮” “投”“夜” “捉” “逾” 等字, 含义丰富, 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 “有吏夜捉人” 一句, 是全篇的提纲, 以下情节, 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 “征兵” “点兵” “招兵” 而说 “捉人”, 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 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 “夜” 字, 含义更丰富。 第一, 表明官府 “捉人” 之事时常发生, 百姓白天躲藏, 无法捉到。 第二, 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 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 从 “暮” 到 “夜”, 已经过了几小时, 诗人已经睡下, 下面发生的事, 是他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两句, 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身受抓丁之苦, 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 就知道县吏又来 “捉人”, 老翁立刻 “逾墙” 逃走, 由老妇开门周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呼” “啼” “怒” “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 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 一句承上启下, 那 “听” 是诗人在 “听”, 那致词是老妇 “苦啼 ”着回答县吏的 “怒呼”。 写致词的内容, 千万别以为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 从 “三男邺城戍” 到 “死者长已矣” 是第一次转折: 差吏扑了进来, 四处搜索, 却找不到一个男子, 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快出来!” 老妇泣诉: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她很希望能博得县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 快交出来!” 老妇回答: “室中更无人”, 就在这时, 小孙子受到惊吓, 哭了起来, 县吏终于抓到了把柄, 威逼道: “你竟敢撒谎!谁在哭?” 老妇不得已答: “惟有乳下孙”。 在县吏的一再追问下, 老妇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最后, 为了不让守寡的儿媳被抓、 孙子饿死, 老妇只好挺身而出: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 照应开头, 涉及所有人物, 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两句, 收尽全篇, 于叙事中饱含无限深情,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课文注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3)怒!妇啼(4)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5):三男邺城戍(6)。
一男附书至(7),二男新(8)战死。
存者且偷生(9),死者长已(10)矣!
室中更无人(11),惟有乳下孙(12)。
有孙母未去(13),出入无完裙(14)。
老妪力虽衰,请(15)从吏夜归。
急应(16)河阳役,犹得(17)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8)。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暮投 〕 傍晚投宿 。 (2) 〔走 〕 跑 。 (3) 〔一何 〕 多么 。 (4) 〔啼 〕 啼哭 。 (5) 〔前致词 〕 走上前去( 对差役 ) 说话 。 (6) 〔 戍 〕 防守 。 (7) 〔 附书至 〕 捎信回来 。 (8) 〔 新 〕 最近 。 (9) 〔 偷生 〕 苟且活着 。(10) 〔已〕 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 (11) 〔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 (男) 人了。 (12)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孩子。(13) 〔去〕 离开。 (14) 〔无完裙 〕 没有完整的衣裙 。 裙 , 这里指衣服 。 (15) 〔请 〕 请让我 。 (16) 〔应 〕 应征 。(17) 〔犹得〕 还能够。(18) 〔泣幽咽〕 (有人) 低声地哭。 幽咽, 形容低微、 断续的哭声。问题与探究1. “三吏” “三别” 是杜诗的代表作品, 你能完整地把它们说出来吗?
2. 老妇的 “致词” 并不是一口气说完的, 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 合情合理地补充出老妇和县吏的对话吗?
文章链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2),初闻涕泪
(3)满衣裳。
却看
(4)妻子愁何在,漫卷
(5)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
(6)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
(7)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 〔剑外〕 剑门关外。 这里指蜀地。 (2) 〔蓟北〕 在今河北省北部。 (3) 〔涕泪〕 热泪。 (4) 〔却看〕 回头看。 (5) 〔漫卷〕 胡乱地卷起。 (6) 〔青春〕 指春天。 (7) 〔巴峡〕 这里指长江三峡的西陵峡。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河北的消息, 乍一听到惊喜得热泪滴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往日的愁容哪里还在, 胡乱卷起诗书乐得我真要发狂。
大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 阳春三月与我为伴正好回归故乡。
即刻就乘船从巴峡穿越巫峡, 一路顺风直下襄阳再转向洛阳。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dài)溅泪(zhàn) 石壕(hǎo)邺城(yè)
B.夫何如(fū)搔(shā)逾墙(yù)戍守(shù)
C.簪(zān) 决眦(zì) 老妪(yù)抵万金(dǐ)
D.凌绝顶(líng) 幽咽(yè)衰(shuāi) 老翁(wōng)
二、 填空。
1. 杜甫, 字_______, 别号_______, 朝伟大的_______诗人。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由_______而_______的变化过程, 被称为 “_______”。 《_______》写于 “开元盛世”, 《_______》 和 《_______》 写于 “安史之乱” 前期。
2. 岱宗夫如何?_______ 。
3. 会当凌绝顶,_______ 。
4. 感时 _______, 恨别_______ 。
5. 夜久语声绝,_______ 。 天明登前途,_______ 。
6. 老翁_______ , 老妇_______ 。
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齐鲁青未了
2. 一览众山小
3. 家书抵万金
4. 浑欲不胜簪
5. 妇啼一何苦
6.犹得备晨炊
四、 下列句子朗读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B.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C.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D.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五、 说说下列诗句的具体含义。
1.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岳》 一诗中, 全诗并没有出现一个 “望” 字, 但却以题目中的 “望” 字贯穿全篇, 因而 “望” 成为全篇的线索。
B. 《春望》 一诗的颔联中,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 写自己观花而落泪, 闻鸟而惊心, 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C. 《石壕吏》 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 运用第三人称, 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D. 《石壕吏》 一诗意在揭露差吏的横暴凶残, 但直接写差吏的并不多, 主要通过对老妇的语言描写达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