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木兰诗》原文及讲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无名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最早见于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刚强勇敢、品格高尚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她热爱祖国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否定和批判。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二节是第一部分,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作者一开头没有在人物肖象上落笔,也没有在织布的动作上大费笔墨,而是突出了“停机叹息”这一反常动作。这样写既可造成悬念,又可以渲染气氛,使主人公的忧愁显得更加深沉。着墨不多,却达到了以声传神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是两问两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思”和“忆”是同义词,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而精细地刻划出木兰深沉的性格特征。连用两个问句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写法。这样可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然后是两个否定式的答句。木兰果真没有“所思”、“所忆”吗?当然不是。只是木兰不愿向人披露自己的心事。她担心父母忧虑,因而宁愿将忧愁深深地埋在心底。木兰深沉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接着八句写木兰的内心活动,可分为三层。先点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外兵入侵,要父亲应征入伍;然后交代“叹息”的原因:父亲年迈,又无大儿,突出了矛盾;最后表示决心代父从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作品极力渲染矛盾,层层推进。在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展现了木兰为父担忧,替父分忧,勇于牺牲的性格特征,深沉中含有一股刚毅果敢的气质。在这里,为父解忧与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父女之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四、五节是第二部分,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过程。作品先用夸张的手法铺写出征前的忙碌场面。到东市,到西市,买骏马,买鞍鞯。这是民歌中惯用的铺排手法,把一片忙碌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连用了四个相同的句式,却毫无拖沓之感。正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这话说得很有见地。通过东、西、南、北四市的铺排,把战事的紧迫、出征前的忙碌气氛以及亲人对木兰出征的重视和关切都表现出来了。

对木兰征途中的情景描写,更是细腻、沉郁。“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组对偶句,叙事与抒情交插进行。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就露宿在黄河边;第二天早晨离开了黄河边,傍晚又来到黑山头……木兰离家一天天远了。读者仿佛也沿着木兰行军的路线,看到了她远去的背影。离家愈远,而思亲愈切。已经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声,听见的只是河水的轰响,胡骑的嘶鸣。作品反复渲染,造成一种悲壮气氛,也突出了她作为“女郎”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地点的变换,引起感情的起伏。而爷娘的唤女声与流水、胡骑的鸣叫声造成强烈对照,更突出了木兰不顾私情而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变化,正是通过句式的反复而逐步得到强化。

木兰的战斗生活却只有短短六句,极为简练。只“将军百战死”一句就包含了多少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啊!这正体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经过十年鏖战,木兰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厚赏和重用。可是木兰不愿受赏,也“不用尚书郎”,而愿及早还故乡。这既说明了木兰不能忘情于朝思暮想的亲人,也展示了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

第六、七节是第三部分,写木兰回到家中时的情景。作品先大肆铺排家人迎接木兰的场面,作者没有写父女相见时又悲又喜、弟妹欢呼雀跃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各个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欢乐气氛。听说木兰归来,爷娘搀扶着出郭相迎,写出了思女心切的心情;阿姊赶快梳妆打扮,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小弟要亲手宰猪杀羊为阿姊洗尘,活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流露出对阿姊英雄行为的钦敬之情。家人的心情是一致的,但表现却各不相同。作者正是通过对人物特征性动作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热烈、欢乐、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深入地表现了亲人们对木兰的深厚感情。

木兰一踏进家门,一股亲切、甜蜜的暖流扑面而来。她还来不及脱下戎装,也来不及回答亲人的询问,就东看看,西瞧瞧,这里坐坐,那里摸摸,心中充满了喜不自禁的激情。接着写木兰急切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精心梳妆打扮,恢复了“女郎”的本来面目。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一系列个性化的动作,从侧面写出了她对家庭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最后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当一个倩装少女出现在朝夕相处的伙伴面前时,当然要引起伙伴们的“惊忙”。这“惊忙”中既包含着对木兰代父从军的赞叹,也含有对木兰超人的智慧的钦佩。而木兰却用了一个风趣的比喻作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乱动的意思。“迷离”,是模糊不明的意思。这里是互文见义的用法,是说无论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它们在一起跑动时,你怎么能分辨雌雄呢?表现了木兰机智、稳重的性格。木兰代父从军固然是出于对年迈父亲的一片深情,但木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妇女同男子一样,同样可以驰骋沙场,担当起杀敌保国的责任。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木兰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除了故事本身具有传奇色彩外,也与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分不开。

其一,精于剪裁。作者在写木兰从军缘由、征前准备、途中情景、归家场面时,都大肆渲染,用墨如泼,不厌其繁。而写十年征战生活却只有寥寥数语,凝炼简括,惜墨如金。真是繁则极繁,简则极简,繁简得当,匠心独运。

其二,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感情。作品详写之处,正是作者集中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地方。为了达到表情的目的,作者选择了一系列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态。可以说,以动表情,以情见长,是这篇作品的鲜明特色之一。

其三,运用铺排的写法,渲染气氛,刻划人物性格。尤其是写木兰归家后的一节,可以说是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总之,《木兰诗》虽篇幅不长,但描写具体,场面生动,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