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么敬称和谦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人有什么敬称和谦称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代,礼节颇为繁杂,对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有相应的要求,于是便有了称谓礼仪。称谓礼仪涵盖的范围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和自己,如何让称呼符合对方和自己的身份,以及双方的关系等等。

中国人有谦虚的美德,其表现在称谓上,便是敬称对方、谦称自己,特殊情况下还要避讳。

所谓敬称指的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一般用于下面几种情况:

1.古人常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智慧超群的人称为“圣”。如尊称孔夫子为“孔圣人”。后来又将它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

2.古人为了表示敬意,通常会用与对方相关的事物来称呼对方。如“陛下”。“陛下”专指对帝王的尊称,“陛”是指皇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意是指站在台阶下,后引申为借指自己地位卑下,专指对帝王地位的尊称。

3.古人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为了表示敬重通常会加上“令”、“尊”、“贤”等字。如称呼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翁和令堂。其中,“令”有“善”、“美”之意。而“尊”通常用于称呼对方父辈以上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尊上。“贤”主要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为贤兄、贤弟,还有贤侄、贤婿等。

谦称是相对于敬称而言的,是对自己的一种谦虚的称呼。谦称一般用于下面几种情况:

1.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对应的称谓。如《老子》中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有善的含义,“不谷”即“不善”。

2.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加上家、舍等词来表示谦的含义。如:家母、家父、舍弟、舍妹等。

3.在对方面前称呼自己的妻子时,也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等。

在社交活动中,一般用敬称来抬高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一般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这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