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之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景林 【本书体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现在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臣子而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这个盲人哪敢戏弄君主呢?臣听说:少年好学,象早晨的太阳;壮年好学,如中午的阳光;老年好学,象点燃蜡烛的光芒。有蜡烛的光,难道不比在黑暗里行走强吗?”晋平公说:“你说得好呀!”

《炳烛之明》的故事,说它是一篇寓言,亦可。

寓言并不一定要写人,往往是借物喻人,以此喻彼,以古喻今,以小喻大,用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人以劝喻或讽刺,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

《炳烛之明》是以烛光来比喻老而好学,必能给人带来光明的道理,启发晋平公立志于学问之道的故事。我们从师旷的言论和思想中,看到了这位盲人乐师,虽然岁数也很大,终年在黑暗中生活,他的内心却是积极向上,充满光明的火焰。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虚心好学的精神,善于规谏国君的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旷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的盲人乐师,在晋悼公、平公时做宫廷乐师。他不仅精通乐律乐理,演奏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乐曲,而且耿直、正义,经常利用接近国君的方便,进谏治国为君的道理。这则小说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品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