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新批评派
二十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新批评”这一名词,取自美国诗人、批评家约翰·克罗·兰森1941年出版的题为《新批评》的论文集。这本论文集是阐述“新批评派”的主将英籍美国诗人兼评论家托马斯·斯梯恩斯·艾略特等人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实践的。
冠以“新批评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人数众多、成份复杂,但都毫无例外地反对一切既定的文学批评和考证模式,亦即反对十九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批评。具体地说,他们反对实证主义的文学考证,强调对文学自身的研究;他们都坚持把文学与其他类型的写作区别开来,而且要在理论上确定文学的特征;他们都以结构观念和相互联系观念为核心界定文学特征,还把文学文本看作是独立于作家与历史背景的研究对象。“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最初源于本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所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二十年代艾略特和理查兹,各自以象征主义的诗歌主张和文字分析的批评方法为新批评派奠定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新批评派在实践上,首先是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把作品看成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象征物,而成为自给自足的有机体,并称其为“有机形式主义”。这就是说,新批评派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流派一样,都注重文本的研究。所谓文本,即“作者用语言向读者传递有关现实的文学文本”。新批评派把文学文本视为独立于作家与历史背景的研究对象,认为批评家必须研究文本,必须专注地研究文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揭示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同一般形式主义有所不同的是,新批评派不是把文本同作者及读者的经验割裂开来,而把文本看作是“晶莹透明的媒介物,一个把作者的经验传递给读者的手段”。他们坚持文学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坚持文学能够帮助解决人类日常生活问题。从这一原则出发,新批评派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表达和抒发思想感情,而是要找到所谓“客观对应物”,诸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掌故、引语,搭配成一副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并能立刻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情感等等。
其次,新批评派还提倡以“字义分析”为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他们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理查兹提出了语言的两个功能的区别: 语言的象征或指代功能,在于利用词语描绘客观世界,即显示事物;语言的情感功能,表现在利用词语并通过词语带来的联想唤起情感和态度。后者的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诗歌。在理查兹看来,诗歌及整个文学的价值完全在于运用语言的情感功能。新批评派的批评家认为,词语的客观意义,一方面包括它们的字典定义,也叫做“字面意义”,另一方面包括它们的联想(或具有的涵义)。理查兹的学生威廉·燕卜荪在1930年发表的《七种歧义类型》一书中说,伟大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不作深入的文字分析,就不能了解诗人表达的全部思想、感情、态度,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而且说,字义越含混就越丰富,诗的价值就越高,因此要对每一首诗作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研究任何“有可能使读者对同一语言单位作出不同反应的文字细节”。新批评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温萨特还说,诗歌是一种复杂的词语结构,在这种结构之中各种各样的寓意技巧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内聚性,从而产生与现实的新的对应,即象征的或类似的对应。而泰特在《论诗的张力》中,则把诗篇的意义规定为文字的内涵(指比喻意义)和外延(指逻辑意义)所形成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平衡和调和,就是诗篇获得成功的标志。
新批评派在批评实践中,十分推崇象征派和玄学派,贬低弥尔顿、拜伦以及雪莱等诗人。新批评派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促进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并活跃了英美等国家的文艺理论界,甚至有人说“英语世界对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几乎全靠新批评理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