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坛

古代筑土高于平地用为祭神或盟誓、 授权之所, 用为前者,一般都附有建筑物, 这是确切意义上的坛。 我国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祭祀有三: 天地、 社稷和宗庙。 祭坛就是进行前两种仪式的场所。 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最高的祭祀权与最高的统治权是合一的,因此,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中, 各种祭坛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项目, 并且成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

明清故都北京城的四周就有各种祭祀场所。 天坛在南, 地坛在北, 东郊西郊有朝日坛及夕月坛。皇城内有社稷坛 (今中山公园)。祭祀神农的先农坛在南郊偏西, 与天坛相对。 皇后亲饲蚕桑的先蚕坛已泯灭不存。 这些都反映了自古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祭神中最有隆重的祭祀是祭天。 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 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 表示“受命于天” 。 《周礼·大司乐》中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 也就是筑坛而露祭。 北京天坛的位置, 元代大都时已设置, 经明嘉靖、 清乾隆时扩建改建,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成功的典范作品之一。

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大街东侧。 它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平面北墙呈圆形, 南为方形, 象征天圆地方。 东西1700米,南北1600米, 共有垣两重, 垣内满植柏树。 内垣亦北圆南方。 分两组祭坛: 郊天的圜丘和雩祭的祈谷坛入口不远有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的一组斋宫建筑。

祈年殿平面为正圆形, 三重檐圆形攒尖顶, 外檐柱十二根应一周之数, 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 殿高38米, 柱枋槅扇为朱红色, 上为三重青色琉璃瓦檐 (于乾隆时所改) , 以鎏金宝顶为结束,檐下彩绘金碧辉煌, 整个建筑色调纯净, 造型庄重典雅。 殿庭地面比院外地面提高4米多, 加上三层台基, 使祈年殿台基面高于垣外地平10米以上, 使人们在穿过茂密的参天柏林丛后, 至此, 顿然超出苍翠的林海之上, 有超凡出尘、 与天接近之感。 附近没有配属建筑, 殿后皇乾殿形体卑小, 不进入视线, 一切附属建筑均在垣外, 隐蔽在林丛之中。 坛面所见惟苍穹与林海及面前崇高明净的神奇建筑。这正是建筑大师着力渲染的, 也是祭祈时所需的静谧肃穆的意境。

由祈年殿往南,有长约400米,宽30米的砖筑甬路, 直抵圜丘一组建筑, 因其高于地面4米多, 使人们如同行走于林涛之上。 圜丘因古制郊天须柴燎告天, 露天而祭, 故坛而不屋。共三层, 底径55米, 上层径26米。 天为阳性, 故一切尺寸, 石料件数均为阳 (奇) 数。 圜丘周绕以圆形、 方形平面壝墙各一重, 高度甚低, 不过一米余, 皆用云卷饰门。 壝内空阔不植树, 壝外则森林茂密, 造成隔绝空间, 使人们似能与天对话。

圜丘北是平日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宇, 高19.80米,是乾隆时代的优秀作品, 精美小巧, 体型比例均极合体。 包绕的正园形平面的高大墙垣, 磨砖对缝砌成, 浑圆无接痕, 精确细腻, 世所罕见。 因圆弧折音有回响效果, 表明了施工精度, 非原目的。

天坛建筑群为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调动种种建筑艺术手法, 创造出极完美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情趣, 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中当之无愧地占有光辉的篇章。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