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屯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百姓流离丧亡,许多名都大邑成为无人居住的废墟,农村田园荒芜,千里萧条,劳动力与土地严重脱节。军阀粮饷奇缺,袁绍部队在河北仰食桑椹,袁术军队在淮南取给蒲嬴。曹操为了恢复中原的社会经济,解决军粮问题,遂利用当时巨量的无主荒田和流民,利用大批黄巾军降卒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屯田。其事始于建安元年(196),由枣祗、韩浩倡议,任峻主持。先在都城许昌附近开辟屯田,一岁得谷百万斛,成效显著,又任用国渊加以推广。于是,卫和颜斐在关中地区,徐邈、苏则和仓慈在陇右地区,杜畿在河东地区,郑浑在丰沛地区,刘馥在扬州地区,都纷纷兴办屯田,尤其是邓艾在淮水流域五万人轮番耕戍,规模十分宏巨。曹魏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其组织管理,中央设大司农,地方设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和屯田都尉,诸典农官不由郡县长官管辖,而统属于大司农。屯田区上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其生产者,军屯称佃兵或屯兵、民屯称典农部民、屯田客、屯民。都按军事编制,大体上军屯以营为单位,每营60人;民屯以屯为单位,每屯五十人。营、屯皆置司马为长,平均一人约耕种五十亩左右。所用耕牛、农具,军屯由官府供给,民屯或官供,或自备。耕牛官供者,收获物官府得十分之六,屯田兵、民得十分之四;耕牛自备者,各得一半。屯田生产者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很强。屯兵(即一般军士)别立户籍,称士家,世代服兵役,非经放免,不能改变,妻、女只能嫁(改嫁)士家,身分低于平民。屯田客、屯民,名义上实行招募,实际上具有很大强制性,被束缚在屯田土地上,不能随便转移。推行屯田作用重大,带动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垦辟了许多荒地,兴复了农业,为曹操统一北方乃至以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屯田兵民受着苛酷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起而反抗;由于统治者滥征屯田上的劳动力,用以建筑宫室、经商求利等等;由于官僚豪强不断兼并、侵占屯田土地;同时也由于屯田自身的军事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故至魏末,这种田制逐渐破坏。魏咸熙元年(264)、晋泰始二年(266)两次下令罢屯田官为郡县守令,全国普遍实施的屯田制遂宣告废止,但军屯仍有少量继续存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史料,主要见于《三国志》卷十六《任峻传》、卷二八《邓艾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及《通典》卷一《田制》。今人韩国磐《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一期)叙述周全平实,颇便初学;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第四章第十六至十七节视野宏阔,论析精到,可以参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