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红叶漫山,丹桂飘香,黄花匝地,又是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探望老人。除了陪伴父母登山赏菊外,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母亲蒸重阳糕、酿菊花酒了。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汉代《西京杂记》对重阳节风俗习惯的描述。其中“蓬饵”便是重阳糕,它是以芳香植物蓬草和米面合制成的蒸糕。小时候,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重阳糕了。这种专属于重阳节的食品既好看,又好吃。家乡人又称之为花糕、发糕、菊糕。糕与高同音,吃糕是取其“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每逢重阳节,母亲提前就准备好各种食材,每次都要多做些花糕以孝敬长辈、馈送亲友。花糕以米粉蒸做,双层中夹以板栗、大枣、桃仁、瓜仁、莲蓉、花生仁等为馅,每铺一层米糕夹层馅,共九层,象征“九重天”。母亲不但手艺好,还变着法儿做出一些花样:有白面发酵后层层加果脯、豆沙的千层糕,呈圆锥形,顶上插剪彩小旗,隐喻为茱萸;还有用江米面、玉米面加山楂、陈皮、蜜饯、花瓣烤制的多色花糕,印上“福”和“寿”字,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之俗。
蒸好后的花糕,圆圆的形似一座五光十色的宝塔,热气腾腾地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增。馋得我顾不上烫就想伸手去抓。母亲在旁边看了,眉开眼笑地说:“别急啊,小馋猫儿,要先向爷爷奶奶献上一盘重阳糕,祝老人健康长寿。”我便乖乖地取上一盘送到爷爷奶奶身边,老人们接过花糕,乐呵呵地一边品尝,一边用一块糕搭在我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小孙孙事事皆高……”
全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坐开,津津有味地吃着花糕时,母亲给我们讲述重阳风俗的来历,教导我们从小要尊敬长辈。母亲还常常让我们给街坊邻居们送上几块,嘱咐我们好的东西要学会与大家分享,才会乐趣无穷。我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她敬老爱老和友爱善良的品行。吃着母亲做的重阳糕,一份浓浓的爱与温暖在心底如水般荡漾,有着说不出的幸福与甜蜜。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除了重阳糕,饮菊花酒也是重阳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在古代,菊花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它以傲寒斗霜的品性,成为生命力顽强的象征。而九与酒谐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饮菊花酒的说法。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陶渊明诗云“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有明目、治头昏、降血压、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之妙。
在我的家乡,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的谚语。金秋的重阳,窗前篱下,山边田埂,菊开正盛,千朵万朵,姿态各异。各色菊花袅袅婷婷,清新高洁,暗香浮动,正是赏菊、采菊、酿菊花酒的大好时机。
这天,母亲总会采摘一些含苞待放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洗净,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然后,将浸好的糯米蒸熟,摊到竹簸箕里,倒进菊花汁,用筷子理均匀,等到糯米饭冷却后,再将酒曲撒在上面,装入瓷缸中封口,四周用棉花或稻草围严保温发酵,等到第二年的九月初九开坛,家人围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共享一份团圆欢乐。
母亲酿的菊花酒,色橙黄晶莹、清澈透明、香气幽雅悦人。她说,重阳节酿的菊花酒有多种养生功效,小孩子也可以喝一点。父亲喝着菊花酒,也给我们兄妹几个分上几口。当一口菊花酒入口,再佐以一道用自家饲养的土鸡炒的菊花辣子鸡,那酒的醇香、菜的辣香,和着满院菊花的幽香,让人大快朵颐,不忍停箸,唇间满是芬芳宜人的味道。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儿时重阳,今又重阳。这个重阳节,我按照母亲传授的方法蒸一了锅花糕、做了一坛菊花酒,让父母亲也尝尝我亲手做的重阳糕、品品菊花酒,让爱永远延续。祝福全天下的老人家幸福安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