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重民下

王 韬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如俄,如墺①,如普,如土等,则为君主之国,其称尊号曰恩伯腊②,即中国之所谓帝也。如法,如瑞,如美等,则为民主之国,其称尊号曰伯理尔天德③,即中国之所谓统领也。如英,如意,如西,如葡,如[[!GF8CB]]④等,则为君民共主之国,其称尊号曰京⑤,即中国之所谓王也。顾虽称帝,称王,称统领,而其大小强弱尊卑则不系于是,惟其国政令有所不同而已。一人主治于上而百执事万姓奔走于下,令出而必行,言出而莫违,此君主也。国家有事,下之议院,众以为可行则行,不可则止,统领但总其大成而已,此民主也。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此君民共主也。论者谓: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⑥,犹有中国三代⑦以上之遗意焉。三代以上,君与民近而世治;三代以下,君与民日远而治道遂不古若。至于尊君卑臣,则自秦制始。于是堂廉高深,舆情隔阂,民之视君如仰天然,九阍⑧之远,谁得而叩之!虽疾痛惨怛,不得而知也;虽哀号呼吁,不得而闻也。灾歉频仍,赈施诏下,或蠲免租税,或拨帑⑨抚恤,官府徒视为具文,吏胥又从而侵蚀,其得以实惠均沾者,十不逮一。天高听远,果孰得而告之·即使一二台谏⑩,风闻言事[[!B11]],而各省督抚或徇情袒庇,回护模棱,卒至含糊了事而已。君既端拱于朝,尊无二上,而趋承之百执事出而莅民[[!B12]],亦无不尊,辄自以为朝廷之命官,尔曹当奉令承教,一或不遵,即可置之死地,尔其奈我何·惟知耗民财,殚民力,敲“骨”吸髓,无所不至,囊橐[[!B13]]既饱,飞而飏去;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夫设官本以治民,今则徒以殃民;不知立官以卫民,徒知剥民以奉官。其能心乎为民,而使之各得其所,各顺其情者,千百中或一二而已。呜呼!彼不知民虽至卑而不可犯也,民虽至愚而不可诳也!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情,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必强,察其疴痒而煦其疾痛,民之与官有如子弟之于父兄,则境无不治矣。古者里有塾,党有庠,乡有校,读法悬书[[!B14]],月必一举。苟有不洽于民情者,民皆得而言之。上无私政,则下无私议。以是亲民之官,其为政不敢大拂乎民心,诚恐一为众人所不许,即不能保其身家,是虽三代以下而犹有古风焉。《书》有之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B15]]焉。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夫尧、舜为君,尚赖有禹、皋陶、益、稷、契[[!B16]]为助,而天下乃治;今合一国之人心以共为治,则是非曲直之公,昭然无所蒙蔽,其措施安有不善者哉!窃以为治国之道,此则犹近于古也。

选自《弢园文录外编》

〔注释〕 ①墺:奥地利。 ②恩伯腊:英文Emperor 的音译,即皇帝。 ③伯理尔天德:英文President的音译,即总统。 ④[[!GF8CB]]:丹麦。 ⑤京:英文King 的音译,即国王。 ⑥都俞吁咈:皆为古汉语叹词。都,赞美;俞,同意;咈,反对;吁,不同意。原本用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⑦三代: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儒家常用三代来划分历史,认为三代以上是盛世,三代以下“礼崩乐坏”,政治大不如前。 ⑧九阍(hūn):阍指宫门。九阍此处比喻朝廷。 ⑨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 ⑩台谏:官名。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使之统归于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B11]]风闻言事:指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 [[!B12]]莅民:管理百姓。 [[!B13]]囊橐(náng tuó):口袋。 [[!B14]]读法悬书:书指律令、政策的文本。读法悬书就是把律令、政策公布出来。 [[!B15]]苞桑磐石:苞,花托下面像叶的小片。桑,桑树。磐石:厚而大的石头。苞桑磐石比喻根基牢固。 [[!B16]]皋陶: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曾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益:即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皋陶之子,相传擅于畜牧和狩猎,受到舜、禹的重用。稷:即后稷,古代周族始祖,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契:帝喾之子,传说中商的祖先,曾助禹治理洪水,后被舜封为司徒,主管教育。〔鉴赏〕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苏州)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在上面发表八百余篇政论,提出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弢园文录外编》收集了王韬历年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变法自强政论和为各种书籍所写的序跋,于1882年在香港出版。《重民下》即选自《弢园文录外编》,旨在讨论政治制度问题,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君主立宪制度,是体现王韬民本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维新变法思想对康有为等人影响颇深。王韬经历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的全过程以及维新派的早期活动,又曾在墨海书馆工作13年,翻译西书。他曾多次给江苏巡抚徐君青等上书,主张与英法修好,学习西方。后因为太平天国领袖上书献策,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侨居海外。王韬曾旅居香港,游历欧洲,返港后创办《循环日报》,后又旅日考察,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特殊的社会经历形成了王韬颇有特色的社会政治思想。《重民下》中,王韬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将其分为三种:(1)君主之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等国,国家元首为皇帝。君主国家中,皇帝发号施令,臣民必须实行。王韬认为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只有遇到尧、舜等贤明之人为君,才能做到长治久安。(2)民主之国。如法国、瑞士、美国等国,国家元首为“统领”。由下议院讨论政策、法令等是否可行,总统只起总揽大纲的作用。王韬认为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政令过于分散,不利执行,“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3)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等国,国家元首为王。国家的政策、法令需要君和民都赞同才能通过,有一方不赞同就不能通过实行。这三种政治制度中,王韬认为君主之国和民主之国都存在弊端,只有君民共主之国才能上下相通,“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君主既能及时了解民意变更,又能掌控全局,因此,君主立宪制是王韬心中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制度。以君主立宪制作为参照标准,王韬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君主的高高在上(“舆情隔阂”)、官吏的相互勾结、贪污腐化、敷衍了事,都是王韬谴责的对象。民意根本无法上达天听,以至政治混乱,内不足以安民,外不足以御辱。通过对比,西方民主制度要优于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王韬急切希望能在中国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需要指出的是,王韬是一位具有锐利目光的思想家,他不仅看到封建君主专制和西方民主制度的优劣,而且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的差别。按照王韬的观点,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能做到上下相连,封建君主制度专注于“上”,忽视“下”,即民意;共和政体(即王韬所说民主之国)关注“下”,注重民主,但“上”的集合和领导作用不够。君主立宪制能够恰好弥补两者的不足,做到“求民之隐,达民之情”,“上下交固”。王韬推崇西方君主立宪制的立足点,还是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不管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还是阐明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点都是围绕为“民”这一出发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民情无法及时上达,而君主和官员又多“耗民财,殚民力”,只知“殃民”、“剥民”,不知“治民”、“卫民”。因此,国家政治清明,“民隐”、“民情”能够顺畅及时地传递到统治者这里,同时“民”还起到监督统治者决策的作用,“民”觉得可行政策才能施行,“民”觉得不可行的,统治者不能强制推行。君主立宪制的优点就在于君民一体,上下相连,君主作为国家首脑积极发挥其治理国家的领导作用,下情上达,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治国之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