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文《高台:苦难终结之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中写道: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到天竺大雷音寺见得如来,取得真经,正在喜出望外时,再次来到当年路过的通天河,眺望河面宽阔无垠。惆怅时,那只当年驼他们过河的老龟又游到了近前。四人欣喜之余,纷纷上了龟背。老龟一路前行,将师徒四人送至河中。行到半途,老龟却问起当年曾承诺在如来面前替它询问修成正果的时间,老龟听到唐僧师徒支支吾吾,无人作答,知道是他们把这事给忘了,一怒之下,就将四人连经卷全数翻入河中……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九九八十一难中的最后一难。

佛教中讲究个功德圆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正果。之所以说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最后一难,是因为它的最后一难就发生在高台。《西游记》虽为神话演义,但神话都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而并非人凭空想象。从玄奘后来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来看,他经过的路线就是从现在的山丹、张掖、临泽、高台,沿黑河北路而上,去印度的。所以,这些神话传说也就并非空穴来风。

《西游记》中说通天河“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那么,通天河到底是哪条河呢?从唐僧西行路线看,此河必然是西流的。天下之河东流的多,西流之河却少见。而河西走廊的黑河、疏勒河恰巧是西流水。那么,通天河到底是黑河还是疏勒河呢?从高台县宣化镇台子寺村现存的一面土台,传为唐僧晾晒经卷的地方来看,应该指的是黑河。

当年,唐僧师徒四人落水上岸后,捞得经卷并找得一块土台晾晒经卷。在收拾经卷时,不慎扯坏,经书中的几个字沾在土台一块石头上,化字入石,遂被后人称为“晾经台”。这方土台原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墓。魏晋南北朝时,西凉国主李暠追认李广为祖上,增筑其台。至玄奘到此地,这方土台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曾晾晒经卷化字入石而成“晾经台”,玄奘又受当地民众邀请在土台上讲经说法,为纪念玄奘法师,当地民众还在台上建寺,即为后来的台子寺,也叫崇台寺。寺中早期便供奉有玄奘法师佛像。寺院门口悬挂一楹联匾额刻有:“台虽不高,县名因此而立;寺本甚大,圣经赖以保存。”所以,说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最后落难处在高台是有一定依据的。

为纪念唐僧师徒四人功德圆满,高台本地人还在唐僧师徒四人当年落水的黑河岸边建有一座15米高的雕像。雕像上方是悟空手持金箍棒悬空飞行,下面是玄奘法师骑在白龙马上,前有沙和尚肩挑经箱,后有八戒肩扛九齿钉耙,底下就是那只老龟。当然,这是根据《西游记》里的神话塑造的师徒四人形象。现实中,唐玄奘是只身一人前去印度的。玄奘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及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而高台从此被认为是唐僧历经最后一难成佛的地方,也是他苦难终结的地方。

现在,来高台旅游的人都要去看看黑河岸边的这座雕塑。对于玄奘来说,是取经和这一路的磨难成就了他。对于高台来说,是玄奘成就了高台,让高台成为了一块“福地”。高台之所以成为一块“福地”,还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高台处在河西走都蜂腰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它不仅东西相通,而且南北交贯,南挨青海,北连蒙古,是一个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带,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交汇地带。这里一度曾为佛教盛行之地,早期较为著名的寺庙就有新坝暖泉的龙泉寺,榆木山的梧桐泉寺、宣化的台子寺、罗城红寺坡的红寺庙,还有天城正义峡的香山寺……这些寺庙都是高台当地红极一时的寺庙。这些寺庙基本都是从玄奘西行之后,繁盛起来。

而在神话中,高台更体现出它非同一般的魅力来,高台曾为神仙们相互争引和到达的地方。因高台是古弱水的遗址,传说弱水中生长有一棵叫建木的神树,为神仙们进入仙界或下到人间的天梯。高台不仅是古代弱水的遗址,还是西王母的瑶池之地,从西周史记《周穆王西巡记》中来看,从路程推算及地貌特征考证,西王母之瑶池就在这里。后来,五帝之一的帝辛氏帝喾西巡时,其夫人简狄与姐妹在弱水中洗浴,误吞鸟卵生契,而契后来建立商部族。南北朝时达摩祖师途经高台,看到弱水,才使得“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禅思从此引入佛经,传为后世经典。这一个个神话传说故事,把高台的福瑞祥和显现了出来,更把它当作一个仙界般的地方。这种契合更是和后来取经的唐玄奘的经历如出一辙,也让他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

到魏晋时代,生活飘逸的魏晋人更是将高台当为“世外桃源”。当东晋末年五胡乱华引发的“永嘉之乱”,使中原百姓流离失所时,中原的一些世家大族、仕子、商贾、文人、画师等有一技之长者纷纷举家迁往高台避难。这时的高台正处在由段业和沮渠蒙逊创立的北凉王国,人民相对安居乐业,对当时人们来说,高台真的就是一块理想的生活之地了。高台的经济文化也从此呈现空前的繁荣,这正是高台为什么遗留有6000多座魏晋古墓葬和丰富的魏晋文物的原因。当时的魏晋人都把高台当成了一个没有苦难的地方。从魏晋人在高台的生活来看,那些墓葬中画像砖上所反映的生活是多么无忧——因生活在多民族聚集区,文化开放,他们都有一颗包容的心。他们乐得享受眼前的生活。想踏春欣赏美景,便乘坐牛车一路前往,这一慢节奏真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美意;想剽悍一番时,便会约几人去骑马打猎;想谈情说爱时,便男女相约到桑树下……这样的生活举不胜举,正是魏晋时期高台的坞堡固守了他们生活的安逸,田园、村庄才能一片祥和,这样的地方又怎么不会被人稱之为“乐土”称为“福地”呢?

高台之所以成为一块“福地”,还在于它天然的地理屏障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两山夹一河,南有祁连山,北有合黎山,使高台基本为盆地造形,造就出高台湿润而温暖的气候。黑河从中横穿而过,养育了数万高台人民,同时也孕育出4.11万公顷黑河湿地。成为396种植物,133种脊椎动物,892种昆虫,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禽的栖息之所。走进高台,四处可见碧波荡漾的湖面,那些湖泊在一丛丛湖柳和红柳掩映下,就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这里还有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湿地公园,城市依河而建,绿荫湿地,水上乐园,小桥流水,站在堤岸上可看到芦苇摇曳,水鸟翻飞。尤其在大湖湾旅游风景区,船舶任游,往来穿梭,天空中鸥鸟翔集,俨然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画卷。在这里你既可观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旖旎景色,还可看到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绝风光。眼前是碧绿青翠的湖面,而远处却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这样一种同处两个季节的特殊体验恐怕只有在高台才能体会到吧。

高台,即是一代高僧造就之地,它就有了不一样的寓意,正如当地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来高台,登高台,步步高台”。位于高台县大湖湾旅游风景区的崇文楼,始建于2011年,作为高台县地标性建筑,来高台的人都要去登一登,表示生活事业步步高升,一帆风顺。此楼借予佛语,以其纳福之义,与对面正重建的台子寺遥遥相望,这份“福”义,与佛国的无上境界,令这块宝地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万有文,中国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台文艺》杂志执行主编。有作品在《诗刊》《星星》《飞天》《延河》《诗歌月刊》《四川文学》《中国文学》《芒种》等刊物发表,已出版诗集《故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