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坤
【作品简介】长诗《迦马耶尼》是印度现代著名印地语文学家杰辛格尔·普拉萨德的代表作。杰辛格尔·普拉萨德(1889—1937),出生于北印度贝那勒斯一烟草商家庭,毕生从事写作和经商,共写出9本诗集,13种戏剧,3部长篇小说(其中1部未完),70篇短篇小说,以及1部文艺论集。
《迦马耶尼》发表于1935年,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引起轰动,旋即被译成英、俄及印度其他语种文字,广为流传,获得交口一致的称赞。其印地文本至少重印过7次,大学的文学系还将其列为必读书目,一些篇章被列为精读文选。长诗还多次被改编成歌舞剧在加尔各答等地上演。评论界将其誉为“现代印地语文学中最伟大的创作”,是印度“影子主义诗歌的代表”,其成就甚至可以和歌德的《浮士德》相媲美。
《迦马耶尼》全诗共3700余行,分为15章。第1章《忧虑》:上天发洪水之灾,惩罚印度先民的骄奢淫逸,唯摩奴幸存于喜马拉雅山,面对洪滔,极度忧虑。第2章《希望》:洪水退去,大地复现生机,摩奴心中又充满希望,但不知如何做起,每日只做些修行祭祀,依旧难以解忧。第3章《西尔塔》:健陀罗国少女西尔塔,亦即迦马耶尼,旅行学艺至喜马拉雅,亦得免于洪水,并与摩奴相遇,倾听摩奴诉苦后,批驳其悲观厌世思想,鼓励其生存信仰。第4章《爱神》:摩奴感受到爱情的力量,但仍对生活抱有怀疑。这时爱神驾到,予以启示。第5章《欲念》:摩奴和迦马耶尼各怀心腹事。摩奴只以貌取迦马耶尼。迦马耶尼顾左右而言它,不回复摩奴的求爱。第6章《羞涩》:迦马耶尼虽已爱上摩奴,但仍怀有少女的审慎和羞怯,并不以身相许。第7章《业行》:摩奴祭祀杀生行乐,迦马耶尼以先民毁灭的教训劝诫。摩奴假意悔改,骗取二人的结合。第8章《嫉妒》:摩奴竟日打猎,并嫉妒将出生的孩子会分享迦马耶尼对他的爱,遂离家出走。第9章《伊拉》:摩奴流离失所。爱神出来谴责他。少女伊拉出现,劝其靠智慧和力量创造财富。第10章《梦幻》:被遗弃的迦马耶尼将儿子马诺抚养成人。她梦魂游历萨拉索特城,见摩奴和伊拉纵酒行乐,城邦非常繁荣。第11章《斗争》:萨拉索特国民反抗摩奴的专横,摩奴身受重伤昏死过去。第12章《痛苦》:毁于战争的城邦被痛苦笼罩。迦马耶尼携子寻夫,救醒摩奴。摩奴悔恨交加。第13章《显现》:迦马耶尼留下马诺与伊拉共同治理国家,自己只身寻找摩奴。她高尚内心境界的显现感动摩奴。第14章《秘密》:在前往大神湿婆住地过程中,迦马耶尼不断鼓励摩奴,教导他要欲知行统一。第15章《极乐》:马诺和伊拉率子民前往朝圣,众人会合,摩奴宣讲哲理,提出人人皆是同一家庭成员。周围呈现圆满、统一、和谐、极乐气氛。全诗结束。
《迦马耶尼》,薛克翘译,即将出版。部分章节刊载于《印度文学研究集刊1》,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
【作品节选】
当黄昏提着星星的灯盏,
来到希望之海的岸边;
黑夜呵,你为何这样乖戾,
弄破那彩霞的衣衫?
——第2章《希望》
如刚刚破萼的花苞,
掩映在柔枝嫩叶的裙梢;
如荧荧跳动的烛辉,
闪烁于黄昏朦胧的氛围。
——第6章《羞涩》
让杜鹃唱出心声,我只默默倾听,
然而它唱不回从前的良辰美景。
在这叶落枝空、充满期待的时节,
迦马耶尼,要坚心矢志忍受一切。
稀疏的花丛里,风声凄凄,
唤起回忆却没带来相会消息。
仿佛全世界都对我这无辜者不满,
眼中的泪水呵,去打湿谁的衣衫?
暴政如重物压顶,
要么压垮要么挺身,
自古顺民,
如今已不能继续容忍!
人们利用一切手段来聚集享受的资料,
做事的效率使时间和空间都显得短小。
——第10章《梦幻》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哭泣,
因为万物都有不平的遭遇。
——第7章《业行》
生活之夜呵,
希望之火中升起的烟云;
使希望破灭的痛苦
像短命的火星发出呻吟。
——第9章《伊拉》
你教我们积累过多的财产,
从而把我们打进欲望的深渊。
你发明机械把我们的天然能力夺去,
你的剥削使我们的生活日益拮据。
——第11章《斗争》
这个世界像在秋千上摇摆,
无穷变幻的序幕刚刚揭开。
——第13章《显现》
这里统治者的命令在下达,
这里回响着胜利的喧哗;
而饥寒交迫的被压迫者,
却一次次地被踩在脚下。
——第14章《秘密》
这里没有谁受到诅咒,
没有痛苦也没有罪犯;
生活的大地那样平坦,
大家平等,不分贵贱。
让他们都能认识自我,
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鸟巢。
从每个人的眼睛里,
都射出纯洁仁爱的光辉;
彼此都心心相印,
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部分。
——第15章《极乐》
厌世纯属谬误,
生活乃是真理。
——第3章《西尔塔》
【作品鉴赏】《迦马耶尼》在情节取材上,基本遵循印度诗歌传统,取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情节主线描写的是人类始祖摩奴与迦马耶尼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不同的是,诗人能够巧妙运用隐喻的手法,曲折生动地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的社会理想,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长诗通篇就是一个隐喻,三个主要角色也各有所指,摩奴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象征,迦马耶尼是怀着人类本能的人道精神、道德准则和友爱的人类良心的真诚感情成分的象征,而伊拉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承认阶级分野和剥削为基础的理智成分的象征。摩奴和伊拉建立的萨拉索特国,则是印度现代社会的象征。
作者在《迦马耶尼》中提出了所谓“大家庭”的社会政治理想,希望“世界上谁都不是外人”,而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这个大家庭恰如一个“鸟巢”,人人可以安居乐业,“让他们都能认识自我,整个世界就会变为一个鸟巢。”在普拉萨德建立的理想国里,他希望,政治上能够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这里没有谁受到诅咒,没有痛苦也没有罪犯;生活的大地那样平坦,大家平等,不分贵贱”。经济上,他向往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罗摩盛世”,人人参加劳动,不需要发达的生产技术,也勿须积累过多的物质产品,而西方资产阶级那种奢华的物质享受,更是遭到作者深深的唾弃。他希望人们的思想都能以“仁爱”为核心,尽力“为世界服务”,“从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射出纯洁仁爱的光辉;彼此都心心相印,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部分”。
普拉萨德的社会理想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主义立场和独立自主的愿望,反映了印度中产阶级的要求。作者通过颂扬理想社会,来否定这个黑暗、动荡的现实。“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哭泣,因为万物都有不平的遭遇”。“暴政如重物压顶,要么压垮要么挺身,自古顺民,如今已不能继续容忍”!“这个世界像在秋千上摇摆,无穷变幻的序幕刚刚揭开”。作者要求消灭阶级和民族独立的理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相一致的,但同时也反映出中产阶级在急剧变革的形势面前某种动摇不定的矛盾心情,作者试图用“仁爱”精神力量去感化和战胜一切邪恶的思想,也只能是一种甜蜜的幻想。
《迦马耶尼》创作和发表的时间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影子主义诗歌正在印度文坛上盛行。影子主义诗歌在思想主流上要求表现从旧的传统和外国的附庸中解放出来的民族觉醒意识,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在立足本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浪漫主义因素。《迦马耶尼》作为影子主义诗歌的代表,影子主义诗歌在思想艺术上的诸多特点——通过诗人的自我感受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情绪,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象征、比喻、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语言的婉转,韵律的多变等等,无一不在其中一一体现。
普拉萨德自己就曾经说过,对古代的人物,“不是仅仅从外部去描绘,而是表达以痛苦为基础的自我感受”。这是他对影子主义诗歌的评价,也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在《迦马耶尼》中,无论是迦马耶尼的哀怨和凄惋,还是摩奴的沮丧和抑郁,其中都始终贯注着诗人强烈的自我生命体验。诗人用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借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来抒发自己的一腔情感。现实生活中妇女遭受的不幸,诗人对妇女凄惨境遇的深切同情,都通过对迦马耶尼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刻画一一表现出来。摩奴弃家出走,迦马耶尼携子独守空闺,她一腔幽怨,记恨摩奴,感到“美好的希望都随流水逝去”,精神上的寂寞和生活的重负使她像“花朵失去蜜香”,像“黎明的残月,惨淡无光”。然而,她仍感念着夫妻情义,期望着摩奴有一天能回心转意。风吹草动,鸟鸣虫吟,都会牵动起她对摩奴的思念之情,“稀疏的花丛里,风声凄凄,唤起回忆却没带来相会消息”,“眼中的泪水呵,去打湿谁的衣衫?”痛苦、甜蜜、期待、怨恨、思恋、委屈、挂念、宽容……种种情绪刻画得十分细腻而富有层次变化,将一个受侮辱被伤害的痴情女子的心思写得惟妙惟肖,动人心弦,引人深思。
在对摩奴这一形象的刻画上,作者更是加上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使人物性格变得丰富完满。几千年来,摩奴在印度人心目当中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普拉萨德首先把他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从一个悲观主义者继而成为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尔后是一个回头的浪子,最终变成一个觉者。他身上具有多方面的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基本上采用揭露和批判态度,其锋芒是直接指向现实当中的黑暗势力,指向封建主阶级以及殖民统治者。
普拉萨德看到了现实的弊端和人间的不平,努力寻找一条实现“大家平等,不分贵贱”的理想路径。然而,他屡遭不幸的生活经历和周围层出不穷的苦难事物,却促使他表达出“以痛苦为基础的自我感受”,诗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笼罩着低沉、哀怨和悲凉的气氛。他看不见光明,只觉得“世界是可怕的黑夜”,偶尔的一线亮光,也不过是“在暗夜里捕捉流萤”,只闪出微弱的光芒,并且朦胧、晦暗,稍纵即逝。全诗都贯穿着一种低迴婉转的气氛。长诗不仅表达了普拉萨德个人的思想,且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艺术风格又与传统方法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创新。《迦马耶尼》被称作现代印地语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当之无愧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