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为什么窝囊?
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按照正史上讲的,鲁肃不仅是一位满腹经纶、聪明能干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一条豪爽仗义、花钱大方的好汉。此人喜欢一掷千金,请客吃酒,与朋友们常常聚在一起,不醉不归。而且鲁肃脾气暴躁,在街上遇到不平之事,一定要拔拳相助。这个鲁肃有些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了。这篇文章,谈歌不讲这个正史里的鲁肃。谈歌说的是《三国演义》上的鲁肃。
《三国演义》里的鲁肃有些过于老实,老实得近乎于窝囊。
俗语里,常常把老实与窝囊说成一个词。其实这还是两个词。老实人和老实人在一起,老实还是老实。如果老实人与不老实的人在一起。那么老实这个词就变成了窝囊。是不是这样?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实人不吃亏时,就是叫老实。老实人一吃亏,就叫窝囊了。
许多人读过《三国演义》之后,都说鲁肃是大老实人。这话也是句老实话。跟他打交道的周瑜孙权之流,都非常敬重他。可是,当他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与诸葛亮刘备这些狡猾之徒遭遇的时候,鲁肃的老实就变成窝囊了。由此可以说,生活中的窝囊者,多是由那些狡猾刁钻之徒造就的。正如生活中,如果没有精的,也就没有傻的;没有占便宜的,也就没有吃亏的;没有了坏蛋,也就显不出好人了。谈歌认识一个县长,算得上是一个好官儿,算得上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了,他刚刚被派下去当县长的时候,这个县的经济工作一直上不去,干部队伍也混乱,群众意见多了去。这位原来是在市里边当副秘书长的,是搞文字的,职业的原因,使他有书生气,而且十足。他到任之后,整顿政府工作,整顿经济秩序,很是做了一些工作,县里的面貌一新了。省市都表扬他,年富力强。能干。老百姓夸他人品端正。老实。可是,上边又派下来一位县委书记。这位书记可算是刁钻狡猾之辈,眼见得县长的威信蒸蒸日上,他心里就不得劲儿了。凭什么上级总是表扬你?凭什么老百姓总给你写表扬信?都是你了,我往哪儿摆呢?于是,书记处处给县长使绊子,下套子。这位县长的能力就显不出来了,他处处捉襟见肘,就显得窝囊了。最后,髙低被这位书记挤走了。如此说,我们讲某某人窝囊,多是被别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人欺侮,谁能显出窝囊来呢?闲话,带住。接着说鲁肃。
鲁肃也算是东吴的老干部了。小霸王孙策在世的时候,他就投奔过来了。当时,孙策刚刚在东吴立足,正在招兵买马,江东许多能干的人物都投到孙策麾下来了。鲁肃这个时候投奔孙策,是不是时候呢?这种事情有正反两个道理要讲,一,是时机。革命正在风起云涌,哪怕你鲁肃就是一个在大街上“爆玉花儿”的,如果你能讲出一套儿革命理想的话儿来,人家也能把你当个人才看待。至少你觉悟得比别人早嘛。你总不能等到人家革命成功了,人家明天就举办开国大典了,你才来投奔革命,人家还不一定让不让你参加呢。如此说,参加革命早,有参加革命早的好处。二,不是时机。你仔细想啊,人家招贤纳士招得太多了,你鲁肃也未必能够受重视。那个时候,孙策招工的口子开得也太大了,什么人都接纳,他手下能人强人一定是多如牛毛了,就跟现在大学生招聘会似的,人都挤成了疙瘩,你连简历都递不上去。鲁肃如果奢望自己能够跟孙策刚刚一见面,就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被委以重任,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重视你倒也罢了,你刚刚参加革命,上级也不认为你有才干,赶上当天就要打仗,发你一支枪,上前线吧。你能不去吗?说不定你刚刚上战场,刚刚放了一枪或者一枪还没放呢,你就“光荣”了呢。如此说,参加革命早,未必是一件好事儿。如此说,鲁肃想在孙策手下发展,得有机会。可这机会难找啊。试想,鲁肃又不能披挂上阵,他作为一个文人,也就是动动嘴皮子行,可东吴的文人如林,太多了。一时半会儿轮不上鲁肃出镜啊。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场戏,可真是掉进了知识分子堆里。也亏得诸葛亮那张嘴能胡搅蛮缠,否则,一人一口唾沫,也得把诸葛亮淹了。这么多人物,一个顶一个有能耐,一个比一个学问大,如何就轮到鲁肃出头呢?再者,孙策去世前,对他弟弟有两句嘱咐:“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内事不决,可问张昭。”算是把这两个大堂领班定下了。这里边也没有鲁肃什么事儿。也就是说,鲁肃投奔孙策之后,一直就没有被重用过。他真正被提拔上来重用,是在孙策去世之后。
这里就给读者留下了猜测的余地。或许当初鲁肃投奔到孙策的企业时,就没有瞄着孙策使劲。或许鲁肃会这么想,现在孙策的灶火口这么热闹,那么多能干的人都跑去了,咱没有特殊关系,肯定挤不上去呀。人们都烧热灶,我就烧冷灶吧。他大概就瞄上了孙策的弟弟孙权。当时孙权并没有什么权力呢,或者说,此时的孙权根本就没有参政呢。而这个时候鲁肃与孙权就交往下了,就很容易形成民间性质的私人友谊。这就为将来孙权有朝一日上台必定会启用鲁肃,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但是,这种投资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不是孙策早早地去世,他活得结结实实,这位小霸王一直干到八十岁不退休,成了老霸王,不只是孙权没戏可唱了,那也就没鲁肃什么事儿了。或者说,孙策死之前,不想把位置交给孙权了,他想给他儿子了,这样,孙权也就没有什么戏可唱了,鲁肃也就更没戏唱了。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另外的猜测,鲁肃未必就是一门儿心思,想等到孙权接班之后,被孙权启用。他或者是想通过孙权这个门路,与孙策接近。作为一个文人策士,又是孙权的好朋友,孙权给他哥哥推荐一下,肯定比别人推荐十回管用啊。孙策说了,“我亲弟弟给我推荐的人,肯定错不了,我得找他谈谈。”或许鲁肃通过这一次谈话,就上去了呢。我们这样猜测鲁肃,不能说没有一点儿生活根据。
无论怎么分析,鲁肃肯定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孙策的重用,可是孙策什么时候能重用他?鲁肃是一点儿底都没有。可是孙策突然去世了,这就给了投奔到孙权门下的鲁肃一个重要的机遇。鲁肃之前在孙权这里的投资,就毫无疑问地增值了。用现代股市的说法,鲁肃这一只股票,还不得“噌噌”地疯涨啊。
孙权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会重新考虑他的领导班子。这也在常理之中,孙权不是个完全的“凡是”派,不可能不动一动孙策的班底。周瑜啊,张昭啊,这都是我哥哥留下的老人了。你们过去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吧。可我至少也得掺入自己的一些人啊。在这个时候,孙权就会把他自己平常看中的一些基层干部,提拔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中来了,孙权半夜睡不着觉,就得给鲁肃打电话,“老鲁啊,我考虑再三,你还是进领导班子吧。”如此猜测,我们上边的议论便不会错了,鲁肃一定是孙权在潜底的时候,就已经被孙权看中的人物了。
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军直逼东吴。孙权急眼了,大概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转圈圈儿。这可怎么办呢?思前想后,得找刘备说说这事儿,两家一块对曹操吧。可刘备能同意吗?这么大的事儿,得认真对待。得派一个得力的人去说。别说砸了啊。这时候就看出孙权信得过谁了。因为出使刘备这件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斡旋活动。这将为东吴如何制定对付曹操的方针策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权一定要派自己放心的人去办理。我们可以想象,孙权一定会对鲁肃这样讲:“老鲁啊,你就辛苦一趟吧。这活儿挺重要,我派别人去,不大放心啊。还是你辛苦一趟吧。咱们的企业现在虽然不太景气,可你也别太苦自己,飞机软卧你随便坐,招待费嘛,你看着花。全报。”鲁肃从这里开始,才算正式浮出《三国演义》的水面。鲁肃一生最风光的时候开始了。鲁肃一生最窝囊的时候也算开始了。
曾经有人说过,这人嘛,风光或者不风光,窝囊或者不窝囊,得看你遇到什么人了。这话用在鲁肃身上挺对。他遇上了刘备诸葛亮这两个超级赖皮,鲁肃算是开始交上了霉运。换句话说,如果这次去江夏的公差,孙权也想派鲁肃来着,可是正赶上鲁肃闹肚子发高烧,正躺在医院里打吊针呢,根本动不了。或者鲁肃正好外出不在家,坐飞机也赶不回来了。孙权也就只能派别人去江夏见刘备了,如此一来,压根儿鲁肃就不会认识刘备诸葛亮这二位了,后边的事儿,可能就与鲁肃没有什么关系了。可是鲁肃没事儿,孙权就偏偏派他去了,他还真把诸葛亮领到江东来了,他一路上还跟诸葛亮吃饭喝酒混上交情了。一句话,他还真让诸葛亮给“忽悠”住了。这是鲁肃开始窝囊的序幕。
读书到这里,直是让后人感慨啊,这鲁肃真是个实心眼儿啊,他肯定是觉得诸葛亮有才干,有能力,能说会道,让人佩服。所以,他愿意交诸葛亮这个朋友。“孔明先生啊,您哥哥诸葛瑾跟我还是同事呢,跟我的私人关系还不错呢。咱们交个朋友肯定能行。”诸葛亮一定眉开眼笑,“好啊,鲁先生啊,我可是一见面就喜欢上你了啊。我可是久仰您的大名了。没错,我哥跟您是同事还是朋友,那咱们交上朋友更是亲上加亲了啊。”诸葛亮是什么人啊?见面熟啊!刚一见面,就好像跟你认识已经八百多年了。嘴上说得热乎,几句话就能把你给烫熟了。可是,他能够把心里话讲给你鲁肃听吗?他跟他亲哥哥都不说实话,还能跟你鲁肃说实话吗?
鲁肃交下了诸葛亮这个朋友,唉,算是交瞎喽!
鲁肃犯了我们凡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人们交朋友,常常注意才干,而忽略了德行。可最后取决朋友质量的,是德行啊。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全权代表,跟孙权谈判的还算成功。两家对付曹操,同仇敌汽,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就有了取胜的把握。可是这里边的问题周瑜看得清楚哇。战前是这么回事儿,两家合作嘛,得齐心协力。可是战后呢?这诸葛亮不就成了东吴的劲敌了吗。所以说,周瑜先是想把诸葛亮挖到孙权的公司来上班,找诸葛瑾去游说诸葛亮,鼓动诸葛亮跳槽。可是诸葛亮不肯啊。周瑜见实在挖不过来了,周瑜就变着法陷害诸葛先生,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各为其主嘛。可是这里边掺和了一个鲁肃,就有些乱套,他在里边非常不好做人,进退失据,左右为难。一边是他的上级周瑜。一边是他的新朋友诸葛亮。他着急上火啊。读到这里,鲁肃的工作能力上的缺陷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是私人感情与工作关系弄不明白的一个典型。草船借箭这一回,他算是帮了诸葛亮大忙了。诸葛亮不让他告诉周瑜,他就真不告诉(做人倒是君子了,可是对东吴,你鲁肃先生也是太不恪守职责了),诸葛亮让他找点船,他还真帮着找。难怪后来有人感慨,交朋友交鲁肃这样的。找下级可别找鲁肃这样的。
这也是周瑜的不幸。
可是,周瑜却十分器重鲁肃先生。或想有原因如下。
老实人常在。举凡古今中外,大到国家的统治者,小到地方的企业买卖,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谁都愿意与老实人打交道。放心啊。周瑜先生算是一个气量小的人了(《三国演义》上的周瑜),他能容下鲁肃,为什么?鲁肃老实厚道啊。刘备跟东吴借荆州,鲁肃还当了保人。周瑜生气归生气,可是他仍然没有过多指责鲁肃。这也是周瑜的厚道。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得负责跟刘备要荆州。这是替鲁肃擦屁股。可是荆州没要回来,周瑜就去世了,鲁肃接手了周瑜的工作。他的工作任务重了许多。可主要工作就一件,孙权心急火燎地派他出去追账,要荆州。“老鲁啊,这荆州可是你担保借出去的,你得负责要回来。这都多少日子了,他们怎么还不给我们呢?你这个保人怎么当得嘛?你手里的活儿都先放放吧,你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找刘备要账。”于是,鲁肃的窝囊戏算是正式开始了。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也就成了千古名句。鲁肃这个担保人就得催着要啊。鲁肃去讨要了几回,都让刘备给堵了回来。刘备或者哭哭啼啼,跟鲁肃装孙子,“鲁先生啊,不是我不还您啊,我实在没有地方去啊。咱们可是老朋友了,您就真忍心让我四处流浪吗?你就真忍心让我背着铺盖卷,四下里去找地方住吗?现在房子也不好租啊!”鲁肃的嘴笨啊,跟棉裤腰似的,说不上去啊。鲁肃心也太软,也让刘备这种以哭会友的策略给哭糊涂了,是啊,刘备没地方去啊。“行了!行了!刘老板啊,您也别哭了,这事儿啊,我去跟孙老板求求情,这荆州啊,您就再住些日子吧。”读书到这里,真让人生气啊。瞧瞧刘备这种下三烂的事儿办得啊,真是欺侮老实人啊。荆州这事儿,就这样把鲁肃难受地夹在当间了。他这个保人当的哟,可是真窝囊啊。逼得鲁肃最后没辙了,就把关羽请到江东来商量。想摆一场鸿门宴。这属于老实人办不老实的事儿,这也是逼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可是也没有弄成。关羽更无赖,比刘备不在以下。我们猜想鲁肃,肯定后悔得肠子都青紫了。这刘备关羽都是什么东西呢,还桃园三结义呢?狗屁嘛!我们可以猜测,鲁肃临终前肯定嘱咐后人,“唉,你们干什么都行,可就是千万别当保人了啊。我这辈子当保人当的啊,甭提了,窝囊啊!”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免不了常常有这种担保的事儿。从银行贷款也好,从私人手里借钱也罢。总得有朋友担着这份风险。倒不是说朋友之间不可相信,可人心隔肚皮,你知道谁是刘备啊。赖皮的人脸上有时看不出来,刘备看上去多厚道啊,也是一个面目表情可亲可爱的正人君子啊,可是他就硬干出赖皮的事情来了。写到这里,谈歌十分感慨,想起来一件旧事。谈歌有一个姓杨的朋友,就是吃了鲁肃这样的亏了。话说二十年前,谈歌这位姓杨的朋友为他一个姓赵的朋友担保,从亲戚那里拆借了三万块钱,那时的三万块钱还真是个吓人的天文大数。杨朋友的这位赵朋友,谈歌也见过,长得也是一脸憨厚,不多言不多语,君子模样,不像那种奸诈之徒啊。可是到了借期,这位姓赵的朋友竟然躲了,三万块钱赖着不还了。杨朋友能不着急吗?换上谁也得着急啊。于是,四处找这位赵朋友,就差挖地三尺了。好容易逮着他了,可是这位赵朋友就真跟刘备似的了,死活就是不还。逼急了,他就哭天抹泪儿,或许他真的没钱了?可是你当初是怎么说的?你怎么能一点信用也不讲了呢?杨朋友那借钱的亲戚听说了,也都跟着急眼了,天天跑到杨朋友家里来闹腾。杨朋友脸皮薄哇。也是被逼急了,一时想不开,上吊自杀了。现在想起这件事,谈歌心里还不是滋味儿。心里冷汗涔涔的。
鲁肃倒是没有自杀。可是他的滋味却也真是难受。遇到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赖皮,鲁肃能不窝囊吗?
谈歌感慨,无论什么社会,为人真是不能太鲁肃哟。因为你不知道谁是刘备,谁是诸葛亮啊!装扮着一脸忠厚老实相的刁钻之徒,历来不会绝迹。善良的人们啊,小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