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
荷花凋谢,余香渐消,冰冷的竹席透出秋凉。轻轻换上便装,一个人划着小船泛游湖上。大雁排阵归来,没有捎回书信,却把月光洒满在楼上。
花,自顾地飘落;水,无情地漂流。同样的离别相思,牵起两地的闲愁。这种情怀实在没有办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溜走,又隐隐涌上心头。
二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父亲李格非,官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造诣颇深。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又调皮机灵。少女时期打秋千,见有客人来,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十八岁时与大学士赵明诚结婚。赵父赵挺之官右丞相,客死京都。李清照和赵明诚随即回到青州故第隐居,专心收集研究金石书画,生活非常美满。写少妇时期的生活:“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两人的感情是真挚融洽的,常常在喝酒或饮茶的时候,猜某一件事情在哪一卷书的第几册、第几页,猜对了才能喝茶。李清照对自己有着满满的自信:“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
可惜好景不长,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上,北宋灭亡。冬天,李清照带着十五车书渡淮渡江,开始了南渡生涯。赵明诚在被南宋朝廷起用后不久就病死,李清照形单影只,“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去世多年后,李清照写了一首诗:“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晚年更是思乡情重,“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病逝,时年七十二岁。
三
这首词是李清照结婚三年后约二十岁时的作品。这是南渡前的一束小花,还有着青春气息和少女情怀。
与南渡后的作品相比,“伤心枕上三更雨”,是秋日黄菊,饱经风霜。而这首词像春日小花,只是艳艳地开,所谓相思和闲愁,并不深。
这首词语言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自己的感情丝毫也不扭捏。林黛玉也喜欢写诗,贾宝玉拿出去给人看,后来被薛宝钗骂了一顿,说闺中的东西是不可以流出去的。而林黛玉的态度如李清照,是真情流露,并不在乎。
“锦书”,晋朝窦滔的妻子苏若兰用锦织成一首《回文璇玑图》赠窦滔,后世多以此作为情书的美称。
“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流花谢两无情,而自有情人眼中看出有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几句和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有精神,有意志。
这首词的跳跃性很大,才在船上,又在楼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中贯穿的是情感和思绪,真是意识流。
四
诗三百篇不少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但真正作者不见得是女性。许穆夫人是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女诗人。《诗经》里有许穆夫人的诗,也有以女子口吻而实为男子代作的诗。后世李白的《长相思》、《燕草》和张籍的《节妇吟》,都是假借自己是女性来感觉女性的哀伤,终究隔了一层。
而李清照是真正的女性,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去感觉自己的生命,说出一个女子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李清照南渡的同时,同时期的蒋兴祖女则是被俘北上。
蒋兴祖女留下了一首《题雄州驿》:“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这首词是说,清晨的云彩自东向西移动,被掳的人群由南向北穿越云彩下的路。朝云,点明是早晨;月照,说的是晚上。朝行暮宿,一路北行,所见皆是秋天(白草)凄凉的景象。边境战火不断,只有荒凉的三两户人家。
由于已经到了北宋最北边界(蓟城、渔洋一带),过了雄州,就是出国了。这时,步步回首故国乡关,渐行渐远,再想回去恐怕真是千难万难。自己却无家可归,飞鸿过也,想让鸿雁捎信,又能寄给谁呢?
李清照,蒋兴祖女,是北宋的一抹残霞。
五
南宋以来,文学创作里面的白话部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直接,到《红楼梦》已全是白话,“中亦有传诗意”,诗词反而成了陪衬。
李清照的这首词,洋溢着青春气息,亦有口语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非常口语化的。
李清照是山东人,有一种北方人的直率。她大胆地把“没个人”、“也则”、“不许”、“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当时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吸收进词里。
再比如,“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不惯起来听”与“这回去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简直就是现在口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对故都怀念,寄托爱国思想。李清照和辛弃疾都是山东老乡,“不如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煜的“太匆匆”,是很直接的民间感情。词与诗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一个高度口语化的形式。
同为山东人的南宋辛弃疾也经常使用口语人词:“以手推松曰去”、“却道天凉好个秋”。口语在辛弃疾词里也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从李清照开始,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