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破五通仙眼喻》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破五通仙眼喻

【原文】

昔有一人,入学道,得五通[1]仙,天眼彻视[2]。能见地中一切伏藏[3],种种珍宝。国王闻,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4]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毁眼,何所复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5]苦行,山林旷野,冢间树下,修四意止[6]及不净观,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如彼愚臣,唐毁目也。

【注释】

[1] 五通:又作五神通。一般所谓五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

[2] 彻视:看得透彻深远。

[3] 伏藏:指深埋于地下的东西。

[4] 辄:立即、就。

[5] 头陀:意为“抖擞”,修习此行,能将各种烦恼、贪念一一去除掉。

[6] 四意止:又称四念住、四念处。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到深山里去学道,修炼了五种神通仙法,获得了天眼通,能看见深埋在地下的一切宝藏。国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心里非常高兴,就对臣下说:“怎样才能让这个人常留在我国,不到别处去呢?好让我库藏中的珍宝源源不断地增加?”有一位愚蠢的大臣,听完国王的话后,不加考虑就跑到那有天眼通的人的住处,把他的双眼挖了出来,拿回来给国王说:“我现在已经把他的两只眼睛挖了出来,他再也无法到别的地方了,将会常住在我们国家了。”国王对大臣说:“我之所以渴望仙人留在这儿,只是因为他能看见深埋在地下的一切宝藏。如今你毁了他的眼睛,他凭什么去发现宝藏呢?”

世人也是这样。看见那些佛教徒在山林旷野、冢间树下苦行,修习四意止和不净观,便硬把他拉到家里,好生供养起来。但却不知道这样做是毁了他的善法,使道果不能成就。既丧失了他的道眼,也失去了他既得的利益,从而失去苦行的意义,最终一无所获。就像那个愚臣,平白地毁掉了五通仙人的双眼一样。

【评析】

故事中的这个大臣,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傻瓜。他的本意虽然是想帮助国王留住五通仙人,但他却没有考虑到国王的真正用意,以致帮了国王一个倒忙,剜了仙人的双眼,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生活中也有不少“好心办坏事”的事例,或许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方式方法,草率行事,最后才会落得费力不讨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扮演起了大臣的角色。

故事征引

无心之过,需要以慈悲为怀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老人和他的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是辛苦,但也十分平静。

突然有一天,这个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一句启发,于是他决定带着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就这样他们成了师徒。

这天清晨,老比丘像往常一样,带着小沙弥出去化缘。师徒俩顺着道一直往前走着,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

走了一整天,师徒俩都有些累了,加上师父年纪已大,所以他们越走越慢。徒弟随着师父的步伐走,到后来他便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暗,当他们穿过一片树林时,天已经很黑了,黑得什么都看不见了。整个树林只听见师徒两人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偶尔还从远处传来各种野兽凄厉而恐怖的叫声。小沙弥知道每到傍晚时分,树林中就会有野兽出没。他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拉住师父的手臂,连扶带推地快步行走,想用最快的速度穿过树林。

可是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再加上是漆黑的夜晚,更加看不清楚道路了。徒弟既担心野兽追上来,又怕累坏师父。情急之下,徒弟推了师父一把,师父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头正好磕在旁边一块硬石头上,当即就死去了。

小沙弥急了,看到师父倒在地上,手摸着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失声痛哭起来!

折腾到天亮,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了寺庙。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你看!都怪你不小心,才害死了我们的师兄,你的父亲。”

比丘们都在那儿抱怨道:“就是啊,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面对他们的群攻,觉得真是有口难辩,心里委屈极了,就上山去寻找佛陀诉苦。

佛陀听完小沙弥的哭诉,示意小沙弥坐下,说道:“你想要对我说的话我早就知道了,我知道,你师父的死根本就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可是小沙弥还是皱着眉头,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道:再怎么说父亲也是因我而死,我怎么能够推卸责任呢!

佛陀看了看小沙弥,仿佛猜透了他的心思,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人的父亲得了重病,儿子非常担心,于是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都亲自服侍父亲吃药,吃完药就扶父亲上床躺下,好让父亲睡个安稳觉。可是由于他们当时的住所很简陋,仅仅是一间茅草屋,遇到刮风下雨就要遭殃,而那里的地面又很潮湿,时间一久,就招来了许多蚊蝇,整天在屋子里嗡嗡地飞来飞去,吵得人睡不好觉。

儿子望着生病的父亲,又担心又心疼。为了不让可恶的蚊蝇打扰父亲睡觉,儿子马上找来了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可是蚊蝇飞来飞去,几乎就打不着,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捡起了一根大棍子挥舞着,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这时候,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了父亲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打过去,没想到打中的是父亲的头,父亲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当即就死去了。”

佛陀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其实,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人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儿子就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人了。”小沙弥在专心地听着,似乎有所感悟了。

佛陀又进一步问:“你回想一下,当时你使劲推你的师父,不就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吗!你又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

小沙弥这才有把握地说了:“是”。

佛陀又补充说:“当然了,我给你讲的故事,和你所亲身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样的。你没有必要揪着每个错误不放,对于无心之过,需要理解和体谅。佛法是慈悲的,你就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一番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地修行了。

到底是谁的罪过?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船夫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正准备载客渡江。这时候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于是这个居士一个箭步上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舟推入江时,将沙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先是一愣,然后随口说了句:“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听了非常不解,怀疑地问道:“你说的两者都没有罪过,那么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瞪,大声说道:“是你的罪过!”

居士更加困惑了,抓耳挠腮想了半晌,也没明白禅师的言外之意。

过了一会儿,禅师才解释说:“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是为了生活赚钱,乘客是为了事务搭船,螃蟹是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要追究起罪过来,这不但是两者的罪过,而且是船夫、乘客、螃蟹三者的罪过。但也不是三者的罪过,因为这三者都是无心。无心怎能造罪?即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

居士听了,好像若有所悟:我作为旁观者,只知道妄自分别,无中生有,难怪禅师说是我的罪过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