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之说疏
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于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于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注释】
[1]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希望自己的建议和主张被采纳、实施。游说此举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群雄并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从横:合纵连横。[2]趋:趋向,追求。[3]殊:特别,很。[4]陈轸: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之士,投奔秦惠王,为其出谋划策,扩张势力。[5]阴合而阳绝于齐:暗地里与齐国联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断交。[6]苟:如果。[7]负约:背弃盟约。[8]赏:补偿。[9]乖谬不义:荒唐乖谬不合道义。[10]割地致币:割让土地,贡献财物。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擅长计谋,常周游各国,为其排解烦难。曾游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被后人认为是正义之士。
【译文】
战国时期的权术谋略之人,四处游说,都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完全不顾及正义道理和是非曲直的存在。张仪欺骗蒙蔽楚怀王,使得楚国和齐国断交,并且把秦国的商于之地(今陕西,河南一带)献给了楚王。陈轸进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叛大王,因此不但不能得到秦国的商于之地,齐国、秦国还会联合。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在北边与齐国断绝了来往,在西面秦国可能就会成为我国的隐患。”这些话可谓是善意的谏言。然而他又说:“我们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表面上跟它们断绝关系,再使人跟随张仪,如果秦国真的打算把商于之地给我们,那时候再与齐国断绝来往也不迟啊”。此时的陈轸并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真正可以与齐国断绝交往,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得到秦国的土地罢了。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时,陈轸又劝谏说:“我们不如此时献给秦国一座名都,然后与秦国一起联合起来去攻打齐国,齐国战败之后,我国赠送给秦国的那部分土地,就可以从齐国那里补偿回来了。”这条计策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合道义啊!。况且秦国把齐国的灭亡之名强加给了楚国,楚国却打算把名都贿赂给秦国;齐国本来与楚国是同盟的,楚国却无缘无故和齐国断交往来。楚国本应该因为他的过错向齐国割让土地作为赔礼,然后用卑微的语言向齐国承认错误,再请求齐国的支援。然而却想要与秦国联盟一起攻打齐国,陈轸的劝说实在是太过于疏忽大意了。相比来说,鲁仲连、虞卿才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这样的人所能赶得上的。
【评析】
陈轸是战国时的一位纵横家,原来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后来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宰相,因为陈轸和张仪不和,就投奔了楚国。但是楚王没有重用他,于是陈轸又回到秦国。然而陈轸在后代的名声却不太好,因为他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